
你還記得最後一次真正放空是什麼時候嗎?不是指漫無目的地滑著社群或盯著電視螢幕發呆,就是單純什麼也不做也不想,把專注力抽離於任何事物。快步調又追求效率的當今,光是閒著沒事做都會被貼上遊手好閒的標籤,不過荷蘭人卻將其視為生活調劑,甚至賦予了這個行為一個名字:Niksen。
Niksen在字根上有「無」的概念,本意是「什麼都不做」雖然看著很廢,但是這樣的心態正是庸碌繁忙的現代人最需要的,它也經常被視為對抗過勞與焦慮的秘密武器。

什麼都不做,也許比你想得還有價值
Niksen與我們熟悉的冥想或正念練習等覺察身心靈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冥想講求集中呼吸、放下念頭,正念強調覺知當下,而Niksen則是純粹地讓你隨心所欲放空,或不加控制地漫遊思緒。
其實,Niksen在起初並不如現在那般受到大眾推崇,它在崇尚勤懇工作的傳統文化裡,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被視為具負面意涵的存在,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荷蘭文詞典將其重新定義為「什麼也不做」,並賦予正面意義。
2019年,旅居荷蘭的作家奧爾嘉在《紐約時報》發表關於Niksen的文章後引起全球迴響,被轉發分享近15萬次,這反映了人們已厭倦永無止境的較量與對生產力斤斤計較,渴望著學習如何擺脫庸碌生活,而不是繼續困在無所事事帶來的罪惡感當中。
延伸閱讀:覺得壓力大不如就暫時躺平:躺在地上什麼都不做的「Floor Time」入門指南
科學實證:適時無所事事能帶來好處
賓州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18年研究發現,有全職工作的人每天擁有2.5小時自由時間最為理想。低於這個數字會感到壓力,高於則可能覺得懶散且生產力低落。
當我們什麼都不做時,大腦才有機會自動整理累積的資訊、釐清雜亂思緒——就連電腦備份都需要時間了,更何況是人類的大腦。Niksen能減緩壓力、提升創造力,甚至有助預防過勞,讓專注力變得更集中,情緒也更穩定。
現代人習慣將時間排滿:行程滿、通知滿、腦袋也滿。連休息時間都被追劇、滑手機、社群媒體填滿,結果反而讓身心更疲憊。正如管理學教授Carl Cederström與André Spicer所言:「疾病的吸引力,就在它能讓人找回社會最大惡習之一:什麼都不做。」

從日常空隙開始的Niksen實踐指南
Niksen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不需要任何成本或特殊設備,隨時隨地都能實踐。早上拿著還剩一半的咖啡,在陽台曬著太陽發呆5分鐘;工作疲憊時不要立刻滑手機,而是凝視窗外風景或輕閉雙眼;通勤時不聽Podcast、不滑手機,讓眼神隨著車窗外的景色自然流動。
你可以效仿荷蘭人的習慣,在平常工作日每天撥出約20分鐘,週末每天2小時進行Niksen。怕忘記的話,就在行事曆中設定行程提醒,界定出放空的專屬空間。
延伸閱讀:現代人的文明病「Boreout」:上班時間無所事事看似很悠哉,時間久了竟可能憂鬱纏身
許多人初次嘗試Niksen時會感到焦慮或罪惡感,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人們早已習慣把忙碌當作通往成就與榮譽的必經,需要時間接受放空也是一種有價值,甚至充滿意義的選擇。你可以建立定期自我檢視的習慣,找一個遠離書桌的舒適座位,花10分鐘放鬆後問自己,休息的次數跟計畫中一樣多嗎?下週如何爭取更多時間休息?
Niksen風潮的盛行,喚起人們對自我照顧的重視,也重新想起工作並非生活的全部,奔波與忙碌更不是理所當然的,適時地在整天行程當中按下暫停鍵,不僅能對抗過勞的身體、疲憊的心靈,也是拿回自我主導權的展現方式之一。學著接受短暫的無所事事,也許是現代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延伸閱讀
- 壓力一大就忍不住躲進洗手間?你並不孤單,Z世代把「躲廁所」習慣取名「bathroom camping」
- Z世代戀愛觀|太怕尷尬、執著於裝酷,可能會將你與潛在伴侶推得越來越遠
- 不想努力,躺平有理:8月10日懶惰日的正當理由,比你想的還多
文字整理:楊婕如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