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租房生活這幾年,我已經很習慣與地板近距離接觸。不喜歡任何事情都在書桌上完成的感覺,即使套房再小,也想打造僅供放鬆的小天地,於是去IKEA買了塊地毯,再把HOLA和室椅丟上去,一個用來吃飯、打電動和看Netfilx的小區塊誕生。沒想到的是,後來我最常在這塊地毯上進行的活動是以大字形之姿躺在上面,頭靠著和室椅什麼都不做。後來,我才發現自己每晚洗澡前的定番行程,竟然默默跟上了Tiktok的Floor time風潮。

點進Tiktok的#floortime標籤,映入眼簾的是數不盡的,攤在地毯、磁磚或混凝土地面上的一個個軀體。許多影片創作者都對Floor time讚不絕口,不但將其稱作一天之中最棒的時光,甚至有人封其為「免費療法」——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為何會給Floor time如此崇高的評價,因為這幾乎算是0成本、無門檻,且懶人友善的日常舒壓法。
經由專業認證的「躺平」療法
你可能會認為稱floor time是免費療法是過於誇飾的說法,但瑜伽治療師Michelle Young解釋,躺在地板上能幫助身體從交感神經(戰鬥或逃跑)狀態轉換到副交感神經(休息和消化)狀態。「當我開始每天躺在地上後,發現自己的壓力指數明顯下降,心血管健康也大幅改善」這些改變都是使用生物追蹤器觀察到的。
猶他大學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Alan Fogel也針對floor time給出解釋:「地板比床更硬,我們必須真正注意身體感覺才能舒適。一旦做到這點,我們會發現呼吸變更容易,肌肉終於可以放鬆並沉入地面,滿足感跟輕鬆感就浮現出來了。」
事實上,現正流行的floor time跟瑜珈裡的「大休息式」(Savasana)沒什麼分別。最早記載的大休息式出現在15世紀的《哈達瑜伽燈明》中。YogaSix的資深訓練師Nicole Wood指出:「人們做這個姿勢已經數千年了,在每堂瑜伽課中,屍體式都是最後一個姿勢。」
但floor time不用瑜伽墊也無需瑜伽式的呼吸法,只要你純粹地躺地休息,就像回到小時候很愛隨地開躺那樣——仔細想想,這種行為似乎是人類的本能。
前治療師María Cristina Lalonde分享了她的floor time經驗談。第一天,她先是帶著懷疑,帶著毯子躺在地毯上5分鐘,卻意外發現自己像一個溫暖又充滿安全感的捲餅。時間到時,她發現自己是想繼續維持這般狀態的。隨後她回到電腦前,頓時覺得眼睛疲勞感有所改善,下背部也不再痠痛,好像又能重新投入工作了。就這樣,她後面有連續三週都維持這個習慣,在會議間隙、午餐後都會來一段floor time。

重新連結身體與大地
Scoria創辦人兼瑜伽老師Yara Kamal解釋了floor time的接地效應:「當我們將整個身體放在地板上時,我們自然會意識到與地板接觸的點。這種意識加深了我們與呼吸、身體和當下的連結。」
生物力學家Katy Bowman更是指出,堅硬的表面會產生類似按摩的壓力,「能分解僵硬的組織,讓身體必須適應地板,所以僵硬的部分必須開始移動。」從地板起身的動作也能鍛鍊重要的活動度和力量。

現在就踏出躺平療法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想要嘗試floor time,也許可以參考以下步驟。首先,專家建議每天撥出10到15分鐘,如果覺得地板太硬,可以用毯子、抱枕提升舒適度。接著可以試試依次緊繃再放鬆各個肌肉群,讓身體放鬆下來,你也能藉著這步轉換一下情緒狀態。如果你偶爾想要喬個更舒適的姿勢,或開始產生睏意,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好。
如果你也發現自己在忙碌後有種被生活榨乾的感覺時,不妨試試看透過floor time為自己按下暫停,讓地板接住你,享受片刻寧靜,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在偷懶,但請謹記,這是在為自己充電,適時休息才能走得更長久。
參考資料
- Lying on the floor can help you feel less overwhelmed. Here’s how to do it and why it works
- 5 Surprising Ways TikTok’s “Floor Time” Enhances Mental Health
- I Tried TikTok’s “Floor Time” Trend and Now I’m Never Going Back
延伸閱讀
- 瑞典人為何選擇不結婚?因為真的不需要:「sambo」正從少數人的生活選擇,轉變為主流的伴侶模式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 Z世代愛情觀:比起盛裝打扮到餐廳約會,素顏赴約的戶外行程更能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文字整理: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