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一大就忍不住躲進洗手間?你並不孤單,Z世代把「躲廁所」習慣取名「bathroom camping」
壓力一大就忍不住躲進洗手間?你並不孤單,Z世代把「躲廁所」習慣取名「bathroom camping」
你也曾在生活或者聚會中下意識地躲進洗手間,坐在馬桶上滑手機、放空、聽音樂,甚至只是靜靜待著休息,讓自己能暫時放空嗎?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別擔心,你並不孤單。近期在TikTok上,有越來越多Z世代用戶分享自己如何把洗手間當作情緒暫停鍵,用來逃離外界的壓力與喧囂。而這種看似奇特的「躲廁所」習慣,現在還有了新名字,就叫「廁所露營」(bathroom camping)。
不只是解決生理需求的空間:什麼是「bathroom camping」?

所謂bathroom camping,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廁所裡露營」——指的是人們長時間待在洗手間,但並非為解決生理需求,而是單純地待著、休息,甚至思考人生。這個行為可以發生在家中、工作場域,甚至是社交場合中的公共廁所。一名TikTok用戶就曾分享,當他遇到人多或者情緒過載的狀況時,他便會走進廁所喘口氣,哪怕只是坐在馬桶蓋上放空,什麼也不做。
這些分享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有類似經驗。有的人說走進洗手間是為了暫時關掉外界的聲音,也有人說那是自己在搬家時最在意的空間,甚至還有人分享,自己會在馬桶上聽完整張專輯、看完幾十支短影音。對他們來說,那不只是衛生空間,而是一個只屬於自己、且無任何人會來打擾的獨處小宇宙。
Z世代為何喜歡在廁所裡「露營」?因為那是唯一能合理「消失」的地方

話說回來,bathroom camping的盛行,背後有著世代文化的影子。成長於資訊爆炸、情緒高度刺激的時代,Z世代對於「無干擾的獨處時間」有著強烈的需求,而洗手間往往是最容易取得、也最不易被打擾的場所。畢竟比起客廳、辦公桌甚至自己的臥室,廁所反而是唯一能「合理消失」的地方。
此外,對於內向者或容易感到焦慮的人而言,洗手間往往成為一處難得的心理避風港。在那裡,他們不需要與人交談、不必強迫自己展現情緒或應對外界的期待,可以暫時卸下社交壓力,安靜地與自己獨處。這樣的空間提供了一種微型的暫停鍵,讓情緒得以沉澱、思緒重新梳理,成為在混亂日常中喘口氣的中繼站。
躲廁所是療癒還是壓力的警訊?心理學專家想提醒大家……

雖然對許多人而言,bathroom camping是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日常解壓方式,但在心理學領域中,這種現象也引發了許多關注。有些人曾分享,在童年經歷家庭暴力或衝突時,洗手間是唯一能躲藏、關上門並獨處的地方;也有人在面對創傷或強烈焦慮時,會習慣性地躲進廁所,不說話、不思考,只是讓自己暫時逃離一切。
專家指出,當這樣的行為變得頻繁,甚至成為面對壓力時唯一的調節手段時,可能已反映出更深層的心理困擾,例如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反應(PTSD)或憂鬱傾向。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需要依靠「躲進廁所」來恢復情緒,並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或人際互動,那可能是內在壓力正在累積的訊號。
當公共空間成為個人避風港,勢必將引發正反兩極的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久坐洗手間卻不如廁」的行為,也引發不少爭議。在辦公室、學校或餐廳等需要共用設施的場所,總會有人真的急需使用洗手間,卻遇上廁所長時間被佔用的情況。有網友無奈表示,自己因腸胃不適卻遍尋不到空位,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忽略了他人的緊急需求,應該有所拿捏與節制。
因此,儘管bathroom camping作為一種新興的自我照顧方式,確實滿足了部分人對獨處與情緒緩衝的需求,但這樣的使用習慣仍應建立在不妨礙他人基本權益的前提之上,尤其在共用空間中更需拿捏分寸。
而這股現象之所以引發共鳴,也許不只是因為洗手間「好用」,而是它揭示了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一項缺口:當人們不得不依賴廁所來獲得喘息空間,是否也反映出我們對獨處的場所需求被長期忽略了?或許比起責怪躲廁所的人們,更值得被提出的,是我們是否應該創造更多真正允許慢下來的、自由的、沒有壓力的空間。
資料來源
- What is ‘bathroom camping’? Why viral trend is the new ‘raw dogging’ therapy at work: ‘A safe place’
- What is ‘bathroom camping’? Why Gen Z finds refuge in restrooms for emotional escape
- Gen Z Is Obsessed With ‘Bathroom Camping’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延伸閱讀
- 為什麼追不到的人總是特別香?「IKEA效應」揭露戀愛與組裝傢俱的共同之處
- 瑞典人為何選擇不結婚?因為真的不需要:「sambo」正從少數人的生活選擇,轉變為主流的伴侶模式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文字整理:本文初稿為every little d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