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世代以前的人們,經常會將與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或與伴侶步入婚姻當作人生清單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如今的Z世代,光是面對約會,便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冷淡。雖然使用交友軟體尋找對象在現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有部分年輕人仍會對此感到羞恥,而這股不適正是源自於對尷尬的極度恐懼。
愛丁堡大學行銷學專家Ben Marder指出,社群媒體的盛行讓人們產生「每個人都在看著你」的心態。長期研究網路文化的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Sherry Turkle,也曾於《在一起孤獨》一書中提到,在社交平台剛崛起時,當代的許多年輕人會耗費心思,建立自己的網路人設,只為了讓其他人覺得自己看起來夠酷。
在被持續觀察的壓力下,Z世代發展出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即是保持冷漠,同時也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努力或是得失心太重,以免成為別人眼中的笑柄。而這樣的心態,事實上正對現今的約會文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交友軟體Hinge去年所發佈的報告中顯示,超過一半的Z世代承認,他們無法鼓起勇起追求心儀的對象,因為實在太害怕被拒絕了,而抱持這種想法的人數比例,比千禧世代高出10%。此外,Z世代習慣用延遲回覆訊息,以避免看起來「過於急切」的可能性更是比千禧世代高出50%。

不在乎的人,才握有主導權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社會學家Jenny van Hooff一針見血地點出當代約會文化的現象「對心儀對象丟球,會被當作是有風險的挑戰,當事人也容易會因此感到關係變得尷尬。對Z世代而言,若想掌握控制權,維持疏離感是個不錯的辦法。情緒的波動也成為了兩人之間的談判籌碼——誰投入的感情越少,誰的權力就看起來更大。」
在這樣的現況之下,曖昧反而在現代約會文化中越來越蓬勃發展,誰都不想冒險,也不想讓彼此感到尷尬,寧可停滯在此,雖說模糊不清的關係難免讓人覺得心癢,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足夠令人滿意了,畢竟無需承擔風險與責任,又能稍稍享受戀愛氛圍。

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放大檢視
讓現代約會文化變得複雜的,不只有現代人那纖細敏感的心思,在數位時代崛起的社群風潮,也算主因之一。隨著Tea這種約會避雷軟體,以及Are We Dating the Same Guy?系列群組的興起,私人約會互動過程被放上網公開討論的機會與能見度,可說是大幅增加。
即便不是公眾人物,你的言行舉止依然有被放大檢視的風險,畢竟要上傳對話截圖或分享約會經驗到社群,基本上毫無門檻,大家也都對此嫻熟上手,這也巧妙地以另一種角度印證了安迪沃荷曾說過的「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名15分鐘」——只不過,可能是以公審的形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會讓部分人對於約會或建立親密關係有所抗拒。
是時候該卸下冷漠的偽裝了
僅止步於曖昧的關係,雖然避免了尷尬的窘境,但這也恰恰成為了找到靈魂伴侶的最大阻礙,畢竟愛情本身仍是講究真誠與彼此投入的,但現代約會盛況卻瀰漫一股追求疏離感與裝作不在意的風氣。這裡指的不是人人都抱持著這種心態,而是相較於以往,這樣的風氣有成長的趨勢。
在大家都因愛面子而急於隱藏脆弱的一面時,勇於展現自己對愛的渴望,並願意承擔被拒絕的風險,反而成了最率真又能確實表達誠意的行為。其實尷尬不可恥,它就是一種正常不過的情緒狀態(雖然算不上正面情緒),若能接納這點,並稍微放下對「看起來酷」的執著,也許能消弭自身與靈魂伴侶的之間的隔閡。

延伸閱讀
- 把渣男資料庫放上網路:女性專屬的約會對象避雷名單大全app「Tea Dating Advice」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 Z世代愛情觀:比起盛裝打扮到餐廳約會,素顏赴約的戶外行程更能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文字整理: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