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碗很台灣的親子丼,已經很久了。天冷時,想過要做烏魚的親子丼—冬瓜醬滷烏魚身,連同醬汁淋在白飯上;烏魚子烤好,一片一片沿著大碗公的邊緣打開,像把濃橘色的扇子;鮮綠又嗆的蒜苗,無差別大量降落。啊,應該很好吃。
結果精心買好的烏魚子全部嗑完,還來不及實現滷烏魚夢,親子尚未相遇,天氣就熱起來了。沒關係,天氣熱起來總也有夏天的親子丼吧?我還以為自己會好好物色其它海鮮的這天,佛手瓜攢在手裡,啊,要不,來做佛手瓜的親子丼吧?
佛手瓜親子丼:等等,佛手瓜究竟跟誰親子了?

咦?你問說,佛手瓜究竟跟誰親子了?是龍鬚菜哦。那捲捲帶鬚的三爪葉,是可愛的嫩芽。長著長著,瓜藤蔓延到最後,結著的果實,就是佛手瓜。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過問題是,和普遍接受度相當高的龍鬚菜(指標是我兒子)比起來,佛手瓜怎麼不太受歡迎的感覺?
的確,除了誤把它當芭樂買回去之外,大部分的人遇見它,都感覺太嶙峋、太特別,好像非常難處理。皮太凹凸不平了,不規則的稜角,從削皮開始就讓人覺得難。更不用說削皮時,滑滑又澀澀的相反觸感,竟然可以同時存在,稍微惱人。
啊,誤會誤會。這位剛削完皮稍嫌狡猾的角色,其實脫下外皮,就變得相當好相處,清炒好,爽口單純;燉湯也好,奶香奶香的;甚至新鮮生拌,就非常爽脆,甘口沒有怪味,其實是不可多得的好個性呢。
雖然佛手瓜的這雙佛手,長得簡直就像年事已高的老佛,凹凹凸凸;但是從蒂頭處一看,都可以分成五瓣。覺得削皮刀總深入不了凹縫沒關係,隨便削削,再拿刀沿五瓣凹處,下刀切開,成為五片芭樂,不是,是瓜片,剛剛削皮刀不容易接觸得到的邊緣,就變得非常輕鬆好削了。
延伸閱讀:曾經視吃雞肉和雞蛋為禁忌的日本,為何會發展出「親子丼」這樣的國民美食?
涼拌生吃就已經爽脆可口,還可以切絲炒菜或燉進排骨湯

滑膩又帶澀的怪怪外皮削掉之後,不用泡水,也不用殺青,甚至不用煮,其實涼拌生吃就已經爽脆可口。個性一下從狡猾變得爽朗,太戲劇化了。
意思意思仍拿一點鹽稍微抓過,去除一點青味,然後過水洗掉。配上我自己喜歡的涼拌三法寶:魚露、蒜泥、麻油,馬上就是好開胃的小菜。也可以切成細絲後,與蝦仁、大蒜拌炒。喜歡稍脆一點,就簡單炒幾下起鍋;喜歡稍稍滑軟,便燜一下再起鍋。它個性真好,總能配合不同的調整,都很好吃。
如果要組成和聲,涼拌的佛手瓜口感是脆的,鹽水燙一下就爽口好嚼的龍鬚菜,基本上也是咬下去唰唰偏脆的質地。因此我選擇了稍微燜黃帶軟的蝦炒瓜絲,並將這幾個元素一起組合在丼飯碗裡面。
可是不來碗佛手瓜湯,好可惜耶。可以乾脆爽口的佛手瓜片,可以軟軟好嚼的佛手瓜絲,其實還可以燉進排骨湯裡面,竟會飄出一縷淡淡的奶香味。
都端上桌後,太喜歡這道既是佛手瓜與龍鬚菜的親子相遇,又是佛手瓜的三吃派對。夏天的親子瓜丼,非它們代表不可啦。
延伸閱讀:半途而廢的瓠瓜水餃,轉身就變成口感清脆的韓式煎餅:這不配個一杯,說不過去吧?
夏天的佛手瓜親子丼(配湯)食譜

佛手瓜一至二顆、排骨半斤、蝦五至六尾、龍鬚菜半把、蒜四五顆、麻油少許、魚露少許、鹽少許、白芝麻少許
- 佛手瓜洗淨用削皮刀略削,然後用刀沿五瓣凹處,切成五條,再將凹縫處削淨
- 取兩三條,橫切成銀杏葉一般的片狀,輕灑微量的鹽,稍微醃漬後,過冷開水洗淨瀝乾
- 加入一至二顆蒜磨成的蒜泥、一匙麻油、一匙魚露,攪拌均勻,不一會兒就可以直接作為小菜吃
- 再取削好的兩三條佛手瓜條,縱切成細絲
- 鍋中爆香蒜片,炒香蝦仁,然後投入瓜絲,下鹽簡單調味,拌炒至喜歡的脆或軟度起鍋
- 如果喜歡,可以起一鍋水,燉煮排骨約半小時後,將兩三條佛手瓜條,滾刀切成大塊投入,燉十分鐘,下鹽調味可成
- 然後洗淨龍鬚菜,用這樣的湯稍微燙過菜葉,就可以連同剛剛完成的涼拌小菜、蝦炒瓜絲,一起排放在碗公盛好的白飯上,撒上一點點白芝麻,配湯開動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絲瓜可分為「圓筒」和「稜角」兩大類!怎麼煮才能保持顏色翠綠不變黑?
- 京都必吃蔬食名店3選!米其林綠星餐廳,純素拉麵、精緻素食、懷石料理一次滿足
- 沒想到義大利麵也能變成涼麵!加上和風沙拉的完美清爽主餐?夏日懶人最愛的冰涼新吃法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