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指出,牛蒡為深根性作物,主要的食用部份是根部,主根可深入土中1公尺左右,因此土壤特質是栽培牛蒡之優先條件。牛蒡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牛蒡素、牛蒡酚、異牛蒡酚、維生素A、維生素B1及生物鹼等,還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刺激腸道蠕動、加強新陳代謝。

牛蒡的取名由來跟牛有關係?
農糧署表示,牛蒡原產於日本,常見的品種有柳川和美白等,在臺灣的主要產區則分佈於屏東、臺南、嘉義及雲林等地,因褐色細長形似牛尾,早期稱「牛房」再逐漸演變成「牛蒡」。而屏東歸來地區因有特殊粘板岩老沖積土,再加上大武山麓水脈,在早期就成為了牛蒡種植地。
牛蒡根深入土中可長達120公分,它會吸收土壤中的營養及礦物質、酵素等。因其形似人蔘,營養價值又高 ,所以還有大力蔘的美名,且牛蒡料理方式變化多,可以炒食、油炸、煮湯、煮茶,也經常被做成各種美味的小菜,還可以作為藥膳使用。

料理牛蒡時的3個簡單處理步驟
牛蒡容易因流失水份而產生木質化現象,所以農業部建議購買後就要趁早食用,若吃不完需要保存,最適合的保存溫度在1~3℃之間,建議將它放入冰箱並置於冷藏出風口處。但由於牛蒡在保存期間會有脫水現象,因此其食用順序建議從較細的那一端先食用,剩下的部份可用廚房紙巾包裹起來,再放入塑膠袋內冷藏保存即可。
料理牛蒡時要如何處理它?農糧署分享了3個簡單的處理步驟:
- 首先將牛蒡洗淨,再用湯匙輕輕刮除其表皮,這麼做能留下更多營養成份。
- 接著看是要切絲還是切片,要切絲時可先將牛蒡斜切片後,再切成細絲;如果是要切片,也建議用斜切的方式來做,或是用刨刀將它刨成片。
- 最後將切開的牛蒡浸泡在清水或醋水中,可避免它氧化變黑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