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太陽在黃道上的腳步持續北移,當它來到黃經120度時,我們便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顧名思義,它標誌著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此時天氣酷熱難耐,往往伴隨著高溫、高濕,甚至雷陣雨頻繁。這段時間雖然考驗著人們的耐熱度,卻也蘊藏著獨特的養生智慧與豐富的民俗文化。

大暑的氣候特徵與農事
大暑通常落在國曆的7月22日或23日左右,正值台灣夏季最盛,氣溫常飆破35℃。由於太平洋高壓勢力強盛,天氣大多晴朗炎熱,但午後對流旺盛,因此也常有短暫雷陣雨來幫助消暑。俗諺有云:「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生動描繪了此時如蒸籠般的濕熱感受。
對農民而言,大暑是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此時,水稻進入抽穗期,是決定收成的關鍵時刻,而瓜果蔬菜也紛紛進入盛產期,市場上可見種類豐富的當季蔬果,展現著盛夏的豐饒。農民需特別注意防範颱風和病蟲害,同時也要適時灌溉,確保作物有足夠的水分。
大暑時節的養生之道
大暑時節的養生重點在於「清熱、解暑、祛濕」,同時也要注意保護陽氣,避免過度耗損。
- 飲食清淡,多食酸甘: 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如苦瓜、冬瓜、絲瓜、小黃瓜等,有助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量攝取酸味食物,如檸檬、番茄、烏梅、醋等,能生津止渴、斂汗。少吃油膩、辛辣、重口味的食物,避免加重身體負擔。
- 補充水分,少量多次: 高溫易導致大量出汗,務必隨時補充水分。可以喝些綠豆湯、仙草茶、酸梅湯、菊花茶等,既能解渴又能清熱消暑。避免冰飲過量,以免刺激腸胃。

- 適度午休,保證睡眠: 炎熱天氣容易使人疲憊,適度的午休有助於恢復體力。晚上盡量在11點前入睡,保證充足的睡眠,幫助身體修復。
- 避免中暑,謹慎防護: 戶外活動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時注意防曬,戴帽、撐傘、穿著透氣衣物。若出現頭暈、噁心、心悸等中暑症狀,應立即移至陰涼處休息,並補充水分。
- 適度運動,排汗祛濕: 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微微出汗有助於體內濕氣排出。
大暑的傳統習俗與文化
大暑時節,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民俗活動和飲食習慣。
- 吃仙草、飲伏茶: 台灣民間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慣,認為可以消暑降火。有些地方也會有免費供應伏茶的習俗,即用中藥材熬製而成的茶飲,供路人解渴降溫。
- 曬伏薑: 習俗裡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大暑時會將生薑切片曬乾,製成薑茶,認為可以祛濕暖胃。
- 吃鳳梨: 台灣鳳梨在大暑前後盛產,酸甜多汁,是消暑聖品。
- 送大暑、食新: 有些地區會在這天祭祀、吃新米飯,慶祝豐收的喜悅。
大暑雖熱,卻也充滿生機與活力。了解這個節氣的氣候特點、養生之道和傳統習俗,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酷熱的夏季,也能更深刻地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字整理:本文初稿為Roomie國際中文版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蔡奕穎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