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做哪些料理的時候會需要勾芡呢?像是製作肉羹、蚵仔麵線、玉米濃湯等帶有濃厚湯羹的類型,或是牛肉燴飯等要讓醬汁更濃稠的料理等,而一講到勾芡,很多人應該第一時間都會先想到「太白粉」這個經典勾芡食材,但它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除了太白粉等粉類,還有哪些天然食材也能用來勾芡?

太白粉這個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你有吃過用「葛鬱金」製成的太白粉嗎?農糧署說明,葛鬱金別名為粉薯、竹芋,膨大的塊莖中含有豐富的澱粉,可做為糧食替代品,同時也是早期太白粉的主要原料,在1940~1980年代栽培甚廣,現在則以臺灣東部地區為主。此外,因葛鬱金又叫做「太白薯」,所以當時就將其製成的粉稱為太白粉,不過現今的太白粉商品則包括樹薯粉等同樣可以用來勾芡的粉類。
農糧署指出,新鮮葛鬱金口感清甜香脆,可直接蒸、烤或水煮,搭配鹽或蒜蓉醬油食用,也可切塊後加入肉類燉湯等,亦可將葛鬱金加水打成泥狀後,經過濾渣、搓洗及沉澱,曬乾成葛鬱金太白粉,而它除了可以用於料理勾芡,還可用來沖泡飲用,或是加工為冰品、酒品等。

哪些天然食材在料理時也能用來勾芡?
其實有許多天然食材在料理時也能幫助勾芡,現在就跟著農業部看看究竟是哪些食材吧!
- 山藥:切碎後加水打成泥狀,水和山藥比例為1:1。打好的山藥泥和要勾芡的湯汁比例建議為1:6~10,勾芡完就會有較好的濃稠度。山藥不會影響原本料理的味道,稠度也很理想,是最好用的天然勾芡食材之一,尤其臺灣山藥澱粉質含量高,因此效果佳。
- 馬鈴薯:將馬鈴薯切小塊入菜一起煮,煮到糊化後,將馬鈴薯用湯匙壓碎融入湯汁中,就能使湯汁變濃稠。馬鈴薯較容易氧化,因此不建議先將它打成泥使用。
- 白木耳:加水略淹過白木耳,煮滾後轉小火,繼續煮約20分鐘,熄火後不開蓋,悶至少20~30分鐘,燜愈久效果愈好。若使用乾燥白木耳,需先泡發後再煮,或用電鍋隔水重複蒸2、3次,等汁液夠濃稠時就能用來勾芡。白木耳富含膳食纖維,還能為料理增添風味、提高營養價值。
- 金針菇:加水打成泥即可用來勾芡,但用金針菇勾芡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不要一次做好大量保存,最好當餐使用比較新鮮,以免保存不當反而變質。
- 秋葵:以1碗水配4根秋葵的比例將秋葵切碎泡水,再用保鮮盒密封,冷藏至少4小時後,就會變成濃稠的汁液。勾芡時可連秋葵一起入菜,或是過濾出汁液來使用,秋葵也帶來理想的濃稠度。

延伸閱讀
- 綠色的秋葵為什麼叫「黃秋葵」?紅秋葵煮了會變綠?分享多種秋葵吃法!
- 金針菇是怎麼栽培出來的?為什麼金針菇常常久煮不爛、還被戲稱為「明天見」?
- 馬鈴薯發芽、內部呈黑心或空心還能食用嗎?分享馬鈴薯的3種保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