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with-text
掌握台日新鮮單品好物 隨時推給你!立即追蹤

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教你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教你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Kitchen By Kitchen By
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教你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教你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黃瓜又稱為胡瓜,原產於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自古即為臺灣的重要蔬菜之一,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說明,其中大黃瓜以其果實碩大而得名,又可分為有刺種及無刺種,主要產區在屏東縣、接著是高雄縣,高屏兩縣即佔全臺灣栽培面積50%以上。大黃瓜可生食、炒食、煮湯等,料理用途多。

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教你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Photo: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大黃瓜有苦味怎麼辦?大黃瓜表面為什麼會有果刺?

如果大黃瓜有苦味該怎麼辦?農業部表示,大黃瓜有苦味是因為它在不適合的栽培環境與肥培管理之下,產生了「葫蘆素」,這個成份主要會集中在果梗處1~3公分,因此若買到有苦味的大黃瓜,就將果梗切除約5公分後再料理,即可減少胡瓜的苦味!不過現今經過品種選育的大黃瓜,大多都不太會帶有苦味了。

為什麼大黃瓜表面會有果刺?農業部說明,我們平常食用的大黃瓜,是雌花的子房和花托長大、發育而成的果實,子房上會有許多刺瘤來抵禦害蟲的侵襲,當果實長大後,上面的刺瘤就形成了凸起的果刺。但大黃瓜其實也有無刺的品種喔!

Photo:農業部

自製簡單又好喝的大黃瓜丸子湯!

農業部指出胡瓜有多種營養成份,包含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以及鉀、鈣、鐵等礦物質,更擁有90%以上的豐富水份,每100公克的熱量僅有14大卡,是個既健康又有飽足感、且沒有什麼負擔的健康食材。

最後要分享的是大黃瓜肉丸湯料理食譜,材料中所有的食材和調味料都可以依照喜好增減用量、或替換成別的東西。

材料

  • 大黄瓜  1條
  • 肉丸  適量(可替換成魚丸等其他丸子)
  • 紅蘿蔔  適量
  • 香菜  適量
  • 高湯  約900~1000ml
  • 鹽  1小匙(可依照想要的鹹度增減)
  • 胡椒粉  少許

料理步驟

  • 步驟1:將大黃瓜洗淨後去皮、去瓜囊和籽,再切成小塊。把紅蘿蔔洗淨後去皮切塊、香菜洗淨後切段。
  • 步驟2:高湯倒進鍋裡煮滾後,先放入紅蘿蔔燉煮,再加入大黃瓜稍微煮一下。
  • 步驟3:把肉丸也放進鍋裡煮熟後,放入香菜再撒上鹽、胡椒粉調味就完成囉!
Photo: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農業部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ANESSA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太方便!隨時補塗,零負擔超輕盈

ANESSA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太方便!隨時補塗,零負擔超輕盈
安耐曬「刷具型防曬蜜粉」太方便!隨時補塗,零負擔超輕盈
ANESSA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太方便!隨時補塗,零負擔超輕盈

總覺得防曬工作有點麻煩,像是化妝後很難補塗,夏天又容易因為流汗脫落,所以今年我決定一定要改善這個問題!開始尋找能更快速補塗防曬的方法,沒想到竟然找到了一款至今為止最簡單的好物。

ANESSA 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

ANESSA 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3,498 日圓(含稅)

我購入的是 ANESSA 安耐曬「防曬補妝蜜粉刷」

安耐曬以其優異的防水性和高效防曬功能,每年都是我的回購首選,而這次竟然推出了「粉刷型」的新款防曬!

這款防曬粉小巧如手掌大小,方便攜帶,放入化妝包也不占空間,看起來很實用。

安耐曬「刷具型防曬蜜粉」太方便!隨時補塗,零負擔超輕盈

粉末存放在刷具手柄內,旋轉打開刷頭就能控制粉量,設計十分直覺。

由於是粉狀設計,剛開始使用時需要稍微注意。

打開固定針後,先在手背輕輕拍打幾下,確認粉末順利出來再使用。

無負擔感,零黏膩!

這款產品是資生堂專為簡化補塗防曬的過程所設計,因此使用起來完全無負擔,補塗防曬變得超輕鬆!

試塗在手上後發現,粉質輕盈薄透,完全不黏膩,還有柔滑的觸感。

粉末帶有淡淡的米色調,因此不會泛白,使用起來更加自然。

照片中可能看不出來,但粉質中還帶有極細緻的珠光,能有效修飾油光,呈現自然柔霧妝效。

刷具可清洗,維持衛生

出汗或長時間使用後,刷具的清潔也不麻煩!這款「防曬補妝蜜粉刷」的刷頭可拆卸清洗,因此不用擔心衛生問題,維護起來相當簡單。

由於「防曬補妝蜜粉刷」僅限於松本清(Matsumotokiyoshi)與 Cocokara Fine 連鎖藥妝店販售,購買時需要特別留意!

今年春夏的防曬對策,感覺比去年更加輕鬆無壓力了!

防曬蜜粉

【資生堂 ANESSA 安耐曬】防曬蜜粉

NT $1,060

延伸閱讀

◎本文經 Roomie 日文版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作者為 tomit。

本文初稿使用 AI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