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茄子是少數帶有亮紫色外皮的蔬菜,它還含有很豐富的營養素,農業部指出,茄子有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P(生物類黃酮)、鈣、磷、鎂、鉀、鐵、銅等成份,並富含膳食纖維,還有百分之九十的水份。茄子的紫色外皮還有大量的花青素喔!

胭脂茄、麻芝茄、日本圓茄有什麼不同?
茄子有長茄、圓茄、矮茄等不同外型,以及白、綠、深紫、紫紅等果實顏色,農糧署說明,臺灣以紫紅色長茄品種最為普遍,冬春以胭脂茄(屏東長茄、高雄2號等品種)較為常見,其果實長直、尾端較圓,果長約25~35公分,口感較細膩軟嫩,以高屏為主產地;夏秋則以麻芝茄(麻糬茄)較為常見,其果實細長、尾端較尖,長度可達40~45公分,皮薄、口感軟Q且甜度較高,以彰化為主產地。
無論是剛才介紹的「胭脂茄」或「麻芝茄」,皆適合用在蒸煮、紅燒、涼拌等各式家庭料理,但另外還有一種果實圓短、尾端較圓潤的「日本圓茄」,它的茄味較淡且質地有彈性,更適合用於燒烤、炸天婦羅等日式美食。下廚前可依照料理目的、口感偏好等條件,選擇想要使用哪種茄子。

如何預防煮過的茄子變黑?
茄子煮過後到底為什麼很容易變黑呢?農糧署表示,茄子果肉因為含有一種叫「單寧」的酚類化合物,接觸空氣後就會比較容易氧化。而含有花青素的茄子果皮,也會受到溫度或酸鹼影響,若以未達沸點或冒煙點的溫度來加熱時,即會發生褐變的狀況,雖然一樣美味、也一樣可以安心食用,但看起來就不那麼秀色可餐。
想要避免茄子在料理後變黑,可參考由農糧署提供的簡單兩招,輕鬆煮出色香味俱全的茄子家常菜!第一招是「過油再煮」,只需於160~180℃的油溫中,將茄子過油翻面約40秒,待軟化後即可撈出使用,這個方法很適合醬燒茄子或塔香茄子等料理。若想製作清爽的涼拌料理,可以參考第二招「先滾再下」,挑選一個較寬或較深的湯鍋 ,在鍋內加水並煮沸後,將剖半切塊的茄子果肉面朝上放入水中,汆燙約1~2分鐘即可撈出冰鎮再使用,外皮就可以保持漂亮的紫色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