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人在偌大而寬敞的空間,隨著音樂的律動悄然起舞,沒有震耳欲聾的重低音,不需酒精或藥物催化,更不必與旁人言談,也禁止攝影與錄影,但人們仍然可以沉醉在節奏裏,身體也隨著擺動,釋放沉睡已久的原始能量,透過音樂與舞動,進入狂喜的狀態——這是誕生於夏威夷,現正流行於歐美與峇里島的「狂喜舞」(Ecstatic dance)。
狂喜舞為何成為風潮?
狂喜舞源起於2000年的夏威夷,當時來自德州奧斯汀的Max Fathom原本要前往夏威夷參加意識舞蹈聚會,途中在火人節停留時愛上了電子音樂。抵達夏威夷後,他接手了當地的舞蹈聚會,開始將電子音樂與意識舞蹈結合,在距離世界最活躍火山僅數英里、面對狂野海浪的懸崖邊,創造出這種全新的舞蹈形式。
狂喜舞蹈的核心理念是結合DJ音樂節體驗的自由與意識舞蹈練習的覺知。在專業DJ的引導下,參與者會在安全神聖的空間中進行自由形式的動作探索,既能做真實的自我,同時也與共同的能量源頭相連。經過8年的發展,這個運動在2008年由Tyler Blank等人帶到加州,並堅持將其保持為開源概念,讓世界各地的社群都能自由舉辦,無需商標授權或官方培訓。
如今,狂喜舞已在全球各大城市風靡,成為現代人尋求身心釋放的新興修行方式。在這個充滿工作壓力、數位焦慮與社交媒體疲勞的時代,人們急需一個能夠暫時逃離日常束縛的出口。狂喜舞蹈提供了一個既不需要技巧門檻,也無須社交壓力的空間——沒人會批判你的舞姿,暫時把手機放一邊,切斷指外界的聯繫,在純粹的空間裡享受音樂與身體的對話,不但能有效釋放情緒與壓力,還能獲得療癒的作用,正好滿足現代人對追求內心寧靜的渴望。

透過律動找回最原始的自己
事實上,狂喜舞不僅能為日常累積的壓力找到出口,也能在心靈層面提供幫助,例如透過身體動作釋放累積的緊張與焦慮,以及類似冥想效果,讓心靈暫時脫離煩惱;還能藉由律動增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繃,同時產出因運動而生的腦內啡。
在國外論壇中,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的狂喜舞體驗,部分人指出「身體有多處痠痛,也有些緊張感,但是就被解決掉了」以及「在那個當下,你會懂什麼叫純粹的『做自己』」。
狂喜舞現今在各大城市是相當盛行,除了美國的布魯克林、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倫敦,也在度假天堂峇里島非常受歡迎。這也許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輪廓:在高度數位化並追求效率的世界,人們早就在日復一日猶如機械般的生活裡對外來的刺激感變得麻木,真實的身體體驗還有與自我內在的連結,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為什麼追不到的人總是特別香?「IKEA效應」揭露戀愛與組裝傢俱的共同之處
- 壓力一大就忍不住躲進洗手間?你並不孤單,Z世代把「躲廁所」習慣取名「bathroom camping」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文字整理:本文初稿為every little d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