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聽過IKEA效應(IKEA effect)嗎?這個名詞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的教授Dan Ariely提出,最早用於解釋一種認知偏誤:我們從IKEA帶回家,用一己之力組裝而成的傢俱,往往會被認定為有較高的價值,即便它可能有不完美之處,但人們認為在組裝過程中投入更多心力,這讓他們與傢俱的連結更深,也會給予更好的評價,就算不如專業人士組裝的那般精緻。
雖然IKEA效應這個詞彙是為經濟學而生,但隨著約會與親密關係的型態在社會風氣逐漸開放之下越來越多元,IKEA效應也被用來解釋戀愛中的某種狀態:人們總是傾向於更加珍惜他們花更多時間、心力與情感相處的對象。一如IKEA效應所指的那樣,當你投入越多勞力、付出越多心思去組裝一件傢俱,那自然會對它有越多情感的連結與好感,同樣的道理套用於約會對象身上也適用。

因此,這似乎能說明為何有些人總喜歡在感情中玩弄一些欲情故縱的小把戲,除了藏匿自己的心思、當作試探對方是否在意自己的測試,也是在默默地吸引對方在自己身上能投入更多關注,試圖進一步博取好感。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吃這一套。
根據外媒所引用的研究顯示,欲情故縱帶來的效果將會因人而異。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追求「難追」的對象,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社會總是期待男性擁有積極、不畏困難的特質,在追求策略上,自然也會更勇於出擊。此外,具有焦慮依附傾向(即渴望安全感的人)也可能被這種手段吸引,因為不安全感會促使這些人為關係付出更多努力,對害怕被遺棄的人來說,越需要努力爭取的關係,越能激發他們投入其中。
欲擒故縱比起曖昧關係裡的心理戰,也像是一種策略性調整的作法。有時,我們都知道終極目標並非操控對方的感情,而是在適當的節奏中,透過神秘感和期待感去培養雙方的好感度。同時,重點在於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魅力,並傳達出你也有想要做球或丟球的意思。

雖然有些人更偏好直球對決,但是循序漸進的相處方式事實上也很有吸引力。但這不代表放置對方的訊息越久越好,而是要適時地釋出自己也抱持著與對方同樣心思之訊號,例如願意為他撥空約會等等,與不讀不回好幾天是截然不同的作法。
歸根究底,無論是組裝IKEA家具還是經營感情,關鍵都在於投入適度的心力與時間。太過輕易得到的容易淪於不被珍惜,但過度努力也可能讓結局走向挫折與放棄。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瑞典人為何選擇不結婚?因為真的不需要:「sambo」正從少數人的生活選擇,轉變為主流的伴侶模式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 Z世代愛情觀:比起盛裝打扮到餐廳約會,素顏赴約的戶外行程更能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文字整理: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