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with-text
掌握台日新鮮單品好物 隨時推給你!立即追蹤

喝水、吃蔬果排便還是卡卡?營養師提醒:這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

喝水、吃蔬果排便還是卡卡?營養師提醒:這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
喝水、吃蔬果排便還是卡卡?營養師提醒:這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
喝水、吃蔬果排便還是卡卡?營養師提醒:這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

蔬菜水果都有吃,水分攝取充足,平常也有運動的習慣,為什麼排便還是不順暢?對此,廖欣儀營養師指出,這是因為「油脂」攝取不夠!許多人想靠飲食控制減肥,選擇多吃蔬菜少吃肉,餐餐以水煮、無油的方式料理。高纖食物讓糞渣變多,但缺乏油脂的攝取讓腸道潤滑不足,反而造成排便困難。糞便滯留於大腸中,水分會逐漸被吸收,讓糞便變得更加乾硬,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便秘,甚至可能引發痔瘡。

喝水、吃蔬果排便還是卡卡?營養師提醒:這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
Photo: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不只便秘!「油」吃不夠竟會頭痛、焦慮?還有這些問題一次看 

廖欣儀營養師進一步說明,適量的油脂對人體健康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中的油脂不僅能增加糞便的潤滑度,還能輕微刺激腸道蠕動,同時促使膽汁分泌,避免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ω-3脂肪酸更有滋潤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廖欣儀營養師也強調,若長期不吃油脂類,會使人體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進而導致代謝異常或免疫功能下降。油脂不足還會導致抗壓荷爾蒙分泌減少,可能引發失眠丶頭痛或焦慮等早衰症狀。此外皮膚健康也會受影響,使肌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看起來更顯老態。

「油脂」不是萬惡之源!營養師建議「好油」適量吃

那要如何攝取油脂,又能同時維持身體健康呢?廖欣儀營養師推薦3招教大家如何「聰明吃」!

  1. 適量的攝取: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4至7份油脂類,視體型而定。一份油脂相當於一茶匙(5克)烹調油,大約等於煎一顆蛋所需的油量。如果想吃水煮料理,也可透過攝取堅果來補充油脂,6顆杏仁、3顆胡桃、2顆核桃,或一湯匙南瓜子,都等同於一茶匙油的份量。
  2. 選擇好油脂:優先選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如亞麻仁油、橄欖油、苦茶油、芝麻油、芥花油及花生油等植物油。堅果類則富含ω-3脂肪酸、礦物質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國健署也建議,每日食用一掌心份量的堅果,能夠為健康加分。
  3. 正確烹調方法:即使買了好油,如果烹調方式不當,還是可能破壞其營養價值。例如高溫烹調容易破壞不飽和脂肪酸,導致油品變質,因此建議減少使用煎、炸等高溫烹調方式,且炒菜時要控制油溫,不要讓油溫達到發煙點而危害健康,也可以多採用涼拌或沾醬等低溫料理方式。此外,要避免選擇油炸堅果,低溫烘焙的堅果更能完整保留其營養價值。

廖欣儀營養師也提醒,如果民眾認為自己水分、蔬果都攝取充足,生活型態也很健康,卻不知為何出現便秘問題,記得要回頭仔細探討飲食紀錄,確認是否是油脂攝取不足!

◎本文經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桑椹為什麼被稱為超級水果?葉桑、果桑和長果桑有哪些特色與差異?

桑椹為什麼被稱為超級水果?葉桑、果桑和長果桑有哪些特色與差異?
Kitchen By Kitchen By
桑椹為什麼被稱為超級水果?葉桑、果桑和長果桑有哪些特色與差異?
桑椹為什麼被稱為超級水果?葉桑、果桑和長果桑有哪些特色與差異?

每年的4~6月正是桑椹盛產的季節,農業部指出,桑椹看起來彷彿小串的葡萄,初長時顏色青嫩,接著會逐漸成熟並由紅色轉變為黑紫色,而採購桑椹時,最好挑選顏色愈近紫黑的,代表越成熟也越甜,青色或淡紅色的桑椹因為尚未成熟,所以味道也會比較酸;在外觀上,果實顆粒要飽滿豐厚、表面乾燥沒有出水、蒂頭翠綠的較為新鮮。

Photo:photoAC

桑椹為什麼被稱為超級水果?

莓果類經常都是醫師、營養師會推薦的健康水果種類之一,因為它們有強力的抗氧化成份,例如桑椹含有的白藜蘆醇就是其中之一。臺北農產與農業部指出,桑椹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類黃酮、花青素等多酚化合物,以及鐵、鈉、鈣、鎂、磷、鉀、硒、烏髮素等多種營養素,因此也被稱為超級水果。

Photo:臺北農產

葉桑、果桑和長果桑是什麼?有哪些特色與差異?

桑椹和桑葉都是從同一株植栽上採下來的嗎?農糧署表示,以採摘桑葉為主的植株其實是「葉桑」,採下來的桑葉可製成香氣濃郁的桑椹茶、桑香鬆等;而以採摘桑椹果實為主的植株則是「果桑」及「長果桑」,果桑的果實呈橢圓形,汁液較多、酸甜兼具,長果桑的果實則呈長條型,汁液較少但甜度較高。

每年4月皆為果桑及長果桑採收期,但因桑椹的含水量較高、保存期也比較短,除了新鮮販售之外,也會以冷凍狀態保存販售,或是經過一些加工處理後,製成可塗抹在吐司上或當作甜點餡料的果醬,以及酸甜的果乾、好喝的果汁等。如果想要直接享用新鮮桑椹,又擔心它味道偏酸的話,農糧署也推薦沾取蜂蜜或煉乳一起享用喔!

Photo:農糧署

農業部臺北農產農糧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