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台灣的年輕族群似乎有越來越習慣透過宗教尋求內心平靜、解除迷惘的傾向。除了求職、求姻緣會借助神明庇佑,連追星都要去拜月老祈求順利,前陣子更有宮廟推出官方線上解籤App,讓信徒們不用親自到廟裡也能求籤問卜。這股風潮底下暗藏的,是Z世代正共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焦慮與迷茫。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年輕人正在積極投入於更極端的方式,讓自己的心能徹底靜下來:他們開始搶著進入修道院靜默閉關。

修道院靜默閉關名額,比簽售更難搶?
觀察Reddit等網路論壇,會發現近年來有不少人積極詢問修道院靜默閉關的相關問題。此外,在疫情期間,#monkmode(僧人模式)更是成功登上社群平台最熱門的標籤之一,在在反應Z世代對內心平靜有著強烈的追求。
近日,Tiktok上有創作者分享自己參加由修道院主辦,為期四天的靜默閉關相關心得。在影片中,她表示這是她一生中做過最棒的事⋯⋯在大自然裡與修女們獨處好幾天,讓我找到了深度的平靜。然而,時隔一年想再度報名,重新體驗完全脫離現代的生活時,她發現名額早就沒了。人們不禁好奇,難道現在的年輕人都把修道院靜默閉關當成夏令營在報名了嗎?
有外媒分析,Z世代湧入修道院的可能性除了出於個人意願之外,也受到了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風靡全球的《白蓮花大飯店》在第三季中出現不少佛教修道院相關場景,而知名歌手SZA也曾分享過自己在印度進行為期10天的靜默誓言,這些內容可能讓年輕人對修道院開始產生嚮往,除了能夠一窺陌生的世界之外,還能讓自己暫時逃離步調快又高壓的社會環境,把專注力集中在自身,免除於外在的紛擾。
在網路上聲稱自己想要到修道院裡閉關修行的人很多,但有部分生活在修道院裡的修女和修士表示,年輕人對此處的興趣確實有所增加,不過實際上報名參加閉關的人數沒有明顯上升,可見靜默閉關是否真的蔚為風潮,仍受到地域性因素影響。

靜默關閉,帶來了什麼?
進入修道院靜默關閉,意味著你將全神貫注於自己與自然的連結上,時間也不再被外界擬定的社會規則所切割,你能夠藉此靜下來好好地感受內心的波動,儘管在起初可能仍會浮現焦慮、恐懼或渴望的情緒,但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思緒會慢慢沉澱下來,你能藉此重整自己的狀態,重新以有別於以往的視角了解自我。
而且,在修道院裡沒有社群媒體、沒有訊息通知,更沒有外界期待,你能在這裡卸下承受許久的比較壓力與FOMO,純粹地活在當下。有很多參與者會將這種體驗形容為「重新啟動」讓長期處於高度刺激的心靈得到深層的修復與重整。對於被忙碌填滿生活的現代人來說,靜默閉關是一個練習減法的機會,透過減去庸碌,在寂靜中聽見內心的聲音。

把外界音量轉小,專注於內在
無論是在宮廟求籤祈求解答的台灣人,或者是搶著到修道院靜默閉關美國人,儘管途徑不同,但兩者的追求目標其實是類似的,即是讓心靈平靜的方法。長期浸泡在資訊過載的高壓環境裡,任誰都會在持續的過度刺激下逐漸疲憊麻木,就像橡皮筋繃久了也會失去彈性。這股慢下來的風潮,大概也會持續蔓延下去。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人們難免容易感到無所適從,想要在時代裡站穩腳步,學會暫停和傾聽內在聲音是必要的關鍵。
延伸閱讀
- 瑞典人為何選擇不結婚?因為真的不需要:「sambo」正從少數人的生活選擇,轉變為主流的伴侶模式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 Z世代愛情觀:比起盛裝打扮到餐廳約會,素顏赴約的戶外行程更能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本文初稿為Roomie國際中文版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