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現代人的一生,似乎都走在這套SOP上:努力唸書考上大學,畢業後找個體面的工作,過著穩定的生活,幸運或努力點也許還能贏得世俗定義的「成功」頭銜。說好聽點像是在通關打怪,但更直白點,這套SOP更像是一條流水線,但人不是商品,我們也並非活在工廠,這樣的公式套用在2025也早已不適用。工作在Z世代心中已不是人生的第一優先了,人們更傾向於「工作去中心化」。
AI浪潮的崛起,對人類的生活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就業市場更是因此產生巨大動蕩。英國求職網站Adzuna今年發佈的一則調查結果顯示,自ChatGPT普及以來,英國應屆畢業生與實習生等職缺,銳減超過三成;《衛報》更曾報導,企業為節省開支,寧可使用AI也不雇用員工,因此英國大學畢業生正面臨2018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市場。
當學歷不再是護身符
經濟作家Calum Williams曾受邀到《經濟學人》的Podcast節目《The Intelligence》發表對目前市場就業情況之看法,他坦言,當今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美國Z世代,失業率比全國平均來得更高,且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美國,歐洲與部分亞洲地區也有出現這樣的趨勢。

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年輕人失業率高於平均,意味著我們從小被灌輸的那套「好好讀書就有好工作」的邏輯正在崩塌。網上甚至經常流傳著高學歷者將自己的學經歷與專業寫在紙箱上,在街頭求職的樣子。諷刺的是,那些沒有按照傳統路徑走的人,反而可能過得更好,例如自媒體創作者、自由工作者⋯⋯他們不見得擁有顯赫的背景或學歷,卻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且還十分令人羨慕。
雖說找不到工作很令人苦惱,但進入職場後,要面臨的可能是另一種痛苦:雖然工作能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但無論是日漸增加的壓力,或日復一日地處理著單調乏味的事物,都可能侵蝕人們的身心健康。用時間、知識與勞力換取金錢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但這不代表,人生只有工作一途能夠選擇。
比穩定收入更重要的,花錢也買不到
而當就業市場如此不穩定,AI也正在取代越來越多的職位,汲汲營營地執著於「找到好工作」不見得是最佳解。相反地,對職場感到厭倦的Z世代懂得挖掘不同的道路,他們不一定把工作當作人生的唯一重心,而是把它視為生活中的一塊拼圖,重要但不是全部。既然工作無法帶來成就感,那似乎也不必將自我價值都寄託於此,更明智的做法是,建立其他的價值來源和身份認同。

當我們不再讓工作佔據生活的全部時,我們才有空間投資其他同樣重要的領域:更有深度的人際關係、真正有興趣的休閒活動、健全的身心健康⋯⋯。這些雖然不會帶來直接收入,但它們能提供金錢無法換來的情感支持、情緒穩定與生活意義。
工作去中心化並非否定工作本身,而是把人生的掌舵還給自己,不讓工作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成功可以是掌握了一項讓你快樂的技能,可以是為人們做出貢獻,也可以就是在混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平靜⋯⋯最重要的是,用更靈活的方式組合出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瑞典人為何選擇不結婚?因為真的不需要:「sambo」正從少數人的生活選擇,轉變為主流的伴侶模式
- 沒有演算法、比較心態的社群世界:社交App「Yope」為何成為Z世代的數位避風港?
- Z世代愛情觀:比起盛裝打扮到餐廳約會,素顏赴約的戶外行程更能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本文初稿為Roomie國際中文版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楊婕如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