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總是看著父母使用相機,心裡想著:「我也好想拍照啊!」但當時的相機還是用底片的,沖洗照片需要花錢,所以不能輕易拿來玩……。上了大學後,我買了 CASIO 的輕便數位相機,之後又存了打工的錢,終於買下了尼康的數位單眼相機,從那時起,我就一直使用單眼相機。最近,我經常帶著相機外出,或是記錄孩子的日常生活,拍個不停。有了相機,生活的樂趣就像多了一個額外的加成!
這是我現在使用的相機

我曾經更換過幾台數位單眼相機,現在使用的是 SONY 索尼的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
其實,在使用這台相機之前,我一直認為「說到相機,還是尼康或佳能這些傳統相機品牌比較好!」
但近年來,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索尼相機的好評,所以決定試試看,最後就購入了這台。
沒想到用起來非常順手,成像效果也讓我很滿意,現在已經完全喜歡上這台相機了!

我最滿意的就是它超強的自動對焦性能。
相機右手拇指位置有一個非常順手的對焦按鈕,只要輕輕一按,幾乎瞬間就能完成對焦。而且即使拍攝的對象不斷移動,對焦依然準確,能夠緊緊跟隨目標。
使用單眼相機時,最有特色的就是淺景深(只有對焦的地方清晰,其他部分呈現美麗的虛化效果)。
但如果對焦稍有偏差,整張照片就會顯得可惜。而這台相機的對焦系統精準又迅速,讓我幾乎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真的太實用了!

像上面這張照片,因為拍攝對象是靜止的,所以相對容易拍攝。但以前使用舊款相機時,我每次都要仔細確認對焦是否準確,才能放心按下快門。
自從換成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 之後,幾乎可以完全交給相機來處理對焦,省心又省力,讓拍攝變得更加輕鬆!
那麼,我現在搭配的鏡頭是?

這台相機採用的是 E 接環,因此除了 Sony 原廠鏡頭外,許多第三方鏡頭品牌也推出了相容的鏡頭。

我現在使用的是 SIGMA「24-70mm F2.8 DG DN Ⅱ | Art」 這支變焦鏡頭。
說到單眼相機的魅力,當然就是可以更換不同的鏡頭,拍出風格完全不同的照片!不過,目前來說,這一支鏡頭就已經能滿足我大部分的需求了。
許多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拍攝時,畫面會變暗,但這支鏡頭擁有恆定 F2.8 光圈,無論變焦到哪個焦段,都不會變暗,這點真的非常實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愛用它的原因!

這是我前幾天登上神奈川縣的大山時,拍下的富士山照片。
雖然有稍微裁切過,但多虧了 70mm 的望遠焦段和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的高畫素,即使距離富士山還蠻遠的,依然能拍得非常清晰!

這張是同一天拍攝的橫濱方向的照片。
遠處甚至能看到千葉,視野真的非常遼闊!

這張照片是在登群馬的御堂山時拍攝的。
之後的山路比想像中還要被積雪覆蓋,走起來相當不容易……。不過,這正是照片的魅力,能讓人回想起當時的點點滴滴!

這張照片是之前在 ROOMIE 文章中介紹過的寶礦力水得可回收玻璃瓶。
本來就已經是簡約又美觀的設計,但放在大自然的背景下,再用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拍攝後,竟然顯得更加有魅力,真的很神奇。
「用什麼構圖?怎麼調整設定?會拍出什麼氛圍?」
這些思考過程本身就是攝影的樂趣,也是我喜歡拍照的原因!
你最喜歡的配件有哪些呢?

最後,讓我介紹三個我最喜歡的配件。
第一個是 Peak Design 的 快裝舒適腕帶 Clutch。
雖然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本身並不輕,但有了這個手腕帶,不僅讓握持感提升了好幾倍,也讓我不容易掉落相機,使用起來相當放心。

第二個也是來自 Peak Design 的「Capture 相機快夾系統」,這是一個可以將相機固定在背包上的配件。

每次帶著相機出門時,我基本上會把相機固定在 Capture 上。
當我想拍照時,隨時可以快速取下相機,所以對我來說,Capture 是必不可少的配件。

最後是我用來保護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的配件,Japan Hobby Tool 的「EASY WRAPPER 易利包布」。
當我不確定會不會馬上拍照時,會用 Capture 來固定相機,但如果只是簡單的攜帶,我會用這個來把相機包裹起來,這樣可以更安全地存放在背包中。

這款「EASY WRAPPER」雖然比起專業的相機包簡單得多,但它能有效保護相機免受細小刮傷,而且不佔空間,非常方便。
即使只是輕便的保護,也足夠應付日常攜帶,讓我能輕鬆地將相機放進包包裡。

這款 α7 IV 數位單眼相機不僅性能強大,還非常容易使用。
雖然現在智慧型手機也能拍出相當漂亮的照片,但我認為使用單眼相機來享受「拍照這個行為」本身,也是很棒的體驗!
延伸閱讀
- 專業與便利兼具!SONY「α7 III 數位單眼相機」讓攝影變得更簡單
- 經典風格遇上數位技術!Nikon「Zfc 無反光鏡相機」成為我的日常夥伴
- 復古風潮再起!用這3款能「拍出獨特韻味的相機」,一起為生活留下美好記錄吧
◎本文經 Roomie 日文版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作者為きむ(ら)。
本文初稿使用 AI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