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麥克布魯克(Mike Brook)在2019年曾經寫過一篇研究,討論恐怖電影對未成年孩子的影響。他建議家長,讓孩子觀賞恐怖電影其實也是一種教養機會,父母必須站在指導者、溝通者與保護者的角度,與孩子找出最適合你們家的觀賞恐怖電影方式。
恐怖電影曾經是許多世代孩子第一次接觸恐怖的機會,在全球娛樂文化都瀰漫恐怖風氣的80年代,許多未成年孩子偷偷摸摸跑進電影院,觀賞《13號星期五》電影裡的青春胴體與殺人魔慘無人道的手段。這些被全球家長認為帶壞小孩的恐怖電影,是許多人的恐怖啟蒙。

恐怖電影不再是孩子的啟蒙,Z世代的「第一場恐懼」來自哪裡?
時光荏苒,麥克布魯克博士的建議只過了6年,就似乎已經不太有用了:現今Z世代與下一世代Alpha世代的孩子,他們人生第一次接觸恐怖的契機已經不是恐怖電影……而是直播主的「探訪廢墟/鬼屋/靈異地點」影片、或是社群網路上的「都市傳說」推文、以及各式各樣的「懸案分析」YouTube影片。
社群與直播平台已經成為這個世代最大的「恐怖產地」,如今恐怖文化已經有了全新的樣貌,讓我們以日本為例,理解「社群怪談」的巨大影響力。
過去在日本,說起怪談,許多人會想起小泉八雲撰寫的《怪談》,或是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這兩本巨著。無論是《怪談》或是《遠野物語》,內容都是整理自各地的鄉野傳說。
特別是《遠野物語》,這是柳田國男遠赴東北岩手縣遠野町,在採訪當地鄉民佐佐木喜善後,整理遠野町當地奇譚異聞而成。這些關於天狗、河童、蛇妖等等的故事,透過當地居民數百年來口耳相傳至今。
日本民俗學可以說是從柳田國男的田野調查開始的,這些怪談除了帶來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它更反映了當地住民的日常生活與信仰習俗。《怪談》、《遠野物語》與更多民俗學家的在地調查,散播這些在地怪談到日本全國,也同時流進了主流娛樂文化之中:例如黑澤明的電影《夢》,就取用了《遠野物語》的靈感;1964年小林正樹導演改編小泉八雲作品的電影《怪談》,還獲得了當年的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而在這些源自鄉野傳說的恐怖作品裡,雪女、座敷童子、殺人魔狼、欺騙人類的狐狸等等千奇百怪的角色,日後都在主流娛樂文化裡有了自己的「新事業」。牠們成為後世創作者構思恐怖故事時,不可或缺的「主角」們。
牠們會向人類報恩或是報仇,牠們有著無法解釋的神通或是陰魂不散的執念。這些鄉野傳說的魑魅魍魎們,也許應該被稱為「古典怪物」,無論他們在無數作品裡如何變形扭曲,幾乎都可以追溯他們的起源……也就是鄉野傳說。
廢墟風潮興起:當泡沫遺址變成社群怪談的溫床
但比起這些有清晰脈絡的古典怪物,現代的魑魅魍魎更加巨大、出身更模糊、而且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當中。
本月與上個月,大阪府內的廢棄餐廳與廢旅館,皆發生疑似非法侵入所引發的可疑火災事件。前年在京都府笠置町,也有年輕人造訪廢飯店時,遭業者以「非法侵入」為由勒索現金,相關人士後來被逮捕。
神奈川縣警方曾在非法侵入事件頻發的橫濱市某廢棄飯店進行鑑識調查,並於YouTube上發布否定心靈現象的影片。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瘋迷社群的新型怪談繼續出現……相反地,正是因為地區警方嚴厲的公告,反倒又引起了更大量網民與直播主對這些廢墟的注意——為什麼警方要嚴正否認?這一定有鬼!
廢墟,可以說是當今社群恐怖潮的引爆點之一。這些廢墟與佐佐木喜善居住的遠野町不同,它們大多是來自泡沫經濟時代過度擴張發展的悽慘產物——可能是建商破產留下的爛尾樓,可能是地方政府興建的蚊子館,更可能是旅遊熱潮退燒後經營失敗的渡假村。
認真地說,它們真正的恐怖,來自於經濟不景氣或殘酷金融遊戲所造成的巨大失敗。但是,多年無人聞問的它們,現在在網路社群裡,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另外一種形象。
「我聽說」、「根據在地居民表示」、「造型這麼奇怪的建築物一定有鬼」,這三種開場白賦予了這些破敗遺跡全新的樣貌。充滿想像力的YouTuber與直播主們,舉起相機「勇敢」地進入廢墟。在攝影燈晃動的光線下,拍攝每個滿是垃圾的地板、斑駁牆面與陰暗角落的畫面,都可能帶給網民們極大的驚喜/驚嚇。
這些「探鬼」影片裡顯露的往往不是真實鬼魂,而是一段群體腦力激盪的過程——觀眾透過即時聊天室與直播主互動,引導直播主進入某個「看似」可疑的房間,要他對準牆上某塊「疑似」鬼臉的污垢拍攝,讓大家一起推理那是不是靈異現象。
現代怪談的「貼身恐懼」與人際怨念
怪談在日本的變形並非現在才開始,新世代科技影響怪談的脈絡,最初的高峰在2000年代初期,而2ch的「靈異討論區」堪稱其中翹楚。在2ch這樣的網路匿名討論區裡,大量無法查證的訊息,編織著一個又一個的現代怪談。諸如2003年誕生的「扭來扭去」(くねくね);2005年誕生、關於神秘咒物的「取子箱」(コトリバコ);或是「ヒサルキ」等等,都是2ch靈異討論區的傑作。
這些網路怪談不再有明確的地域性,而更貼近網民身邊。許多諸如此類的怪談,都是發文者的「親身體驗」,或是「我朋友的朋友」故事,這種模糊的來源描述,反倒因為匿名討論區的特性,而變得更加真實與普遍化——匿名在當時的網路氣氛裡,更有一種「有話直說」的態度,彷彿因為匿名保護了發言者的身份,讓他得以暢所欲言這駭人聽聞的真相。
同時,由於這些網路怪談的內容,大多與現代都市生活或是網民作息密切相關,多少給人一種「這也會發生在你身邊」的錯覺。
不去攀登雪山,可能很難碰到雪女。古典怪物過去帶給人們的恐怖感,有一部份來自地域的距離感,彷彿在那些深山崇嶺之中,潛伏著一雙雙發光的眼睛……但網路怪談不同,它講究的是「貼身感」,是日常生活裡稀鬆平常舉動裡隱藏的禁忌,或是現代人際關係裡的不愉快。
霸凌、威脅、階級意識等等在2000年代起開始被社會重視的人際議題,一一都化為網路怪談的起源,似乎人們在日常生活裡隱忍的憤怒怨恨,都在網路上凝聚成更大的怪物。
怪談也能病毒式擴散?直播聊天室、懸案分析都成「怪談生產器」
在2ch靈異討論區裡的怪談,當然不只有扭來扭去或是取子箱,還有一些是「改編」這些被網民讚頌的經典作品的「山寨版」,還有更多品質不佳的怪談,可能馬上就被網民指出破綻。2ch的匿名制度,反倒成了某種更有公信力的「評價制度」。
只有內容最詭異、最逼真的貼文,會被更多網友不斷回覆(達到推(上げ)的效果),進而更久地留存在網民眼前。那與作者的身份無關,只關於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
2010年代中期之後,2ch逐漸沒落,2017年正式改名為「5ch」,但就在這一年,日本twitter的每月用戶數已經突破了4,500萬,這已經是社群世代的天下,而網路怪談也面臨全新的進化:怪談不再僅限於平面的文字交流,它開始與直播影片或圖片結合,它也不再出於某位匿名用戶的「我聽說」,而是直播主/YouTuber與廣大網民的「集體創作」。
聊天室裡大量寫著「快看你後面」的網民留言,不但可能決定了下一個怪談的誕生,更讓留言網民有了某種現時現地的參與感——他們也是怪談的催生者之一。
在日本有「謎上加謎」(謎が謎を呼び)的說法,這是對現代的社群怪談最貼切的描述——這些社群上的怪談直播,會吸引其他創作者製作更多的相關影片。
在以真實日本靈異景點為題材的漫畫《黑暗集會》裡,提到了「足立區K橋」、「練馬區S公園」、「青梅市舊F隧道」等等靈異景點。但這些地點,早在漫畫開始連載前,就已經是許多靈異怪談直播主必訪的熱門景點。這些直播內容還會彼此競爭,宛如一場試膽大賽,直播主們紛紛以挑戰怪談真實度的名義,嘗試不同花樣的拍攝方式——例如在鬧鬼地點實際睡上一晚。
但這些景點真的有鬼嗎?它們在當地都有長年流傳的怪談嗎?不一定。例如上述提到的「青梅市舊F隧道」——也就是青梅市的「吹上隧道」。傳聞犯下連續殺害四位女童的殺人魔宮崎勤,就是在吹上隧道內誘拐女童,並在此殺害她們與分屍。
但這並不是事實,可是,許多網路推文或影片,繪聲繪影地描述吹上隧道裡會出現白衣女性幽靈,或是會聽到女童的哭泣聲……這些統一描寫的「女性被害者幽靈」元素,都在強化宮崎勤與此地的關係。
網路怪談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怪談景點,沒人知道這裡是何時有惡靈出沒,也沒人能說清是哪位直播主,最先言之鑿鑿這裡有鬼。
如今網路社群並不像2ch那樣全面匿名化,但訊息的脈絡,卻隨著社群的多樣性而變得更模糊,這條脈絡不但無法追查其來源,它還可能在另一位YouTuber的「懸案分析」或「實地走訪」(行ってみた)影片裡,被添加新的起源。
這並不是新鮮事,例如上述提到在2ch流行的取子箱怪談,就被賦予與1868年農民暴動「隱崎騷動」的關聯。但是,在影片圖片素材的輔助、令人不安的配樂、或是YouTuber熱情澎湃的口吻推波助瀾之下,這些網路怪談與歷史慘案或鄉野傳說的連結性,變得更加可信……更加引誘你快快按下分享,讓你的親朋好友今天也跟著毛骨悚然一下。
而這些網路怪談的真實度,並非完全建立於它與真實歷史的連結,而可能建立在你對這位創作者的信任度上——你也許看過「我是老高介紹來的」這種網路留言。
網路怪談如今已經是主流娛樂文化的顯學。除了像《黑暗集會》這樣的漫畫作品之外(它已經被改編為動畫),還有動漫《膽大黨》或真人電影《犬鳴村》等等取材於網路怪談的娛樂作品。
這些作品更容易被喜愛網路怪談的網民接受,同時,由於這些網路怪談都具有來源不明性,電影公司或漫畫家取用它們也無須進行著作權交涉(當然也省去授權費用),這當然是製作面的一項利多。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網路怪談——神奈川縣警方當然是其中之一。這種因網路怪談而引發的「你家就是鬼家」現象,造成許多當地居民的不滿。他們的生活不但可能被不斷湧入的YouTuber影響,這些影片也連帶讓當地遭到妖魔化。
現任大東文化大學文化人類學助理教授廣田龍平,與朝日新聞記者造訪某東京網路怪談靈異景點時,就發現這個隧道裡的牆壁上滿滿地都是塗鴉,這是為了試膽呢?還是為了藝術創作呢?總之,這些塗鴉都是因為網路怪談而出現的。
怪談始終不會消失,永遠都有新的怪談誕生,而怪談永遠會在意想不到之處出現。在經歷網路匿名討論區或社群平台帶來的改變後,未來的怪談會是什麼樣子呢?會有「AI怪談」出現嗎?難道……有一天將不是由人類創作怪談嗎?想到這裡,我的後背開始涼了起來……
責任編輯:周昱璇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