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女的故事》作為與《美麗新世界》、《1984》齊名的反烏托邦經典,講述未來世界在傳染病與內戰的肆虐下,重新建立階級制分明且著重父權主義與基督教信仰的基列共和國。為了解決權貴無法擁有子嗣的問題,趁著戰亂期間追捕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強迫她們成為權貴的生產工具「使女」。
茱恩不幸地被基列國逮到,不但妻離子散,還得丟棄自己的姓名,被分配到大主教家成為使女。滿腔的恨意與怒火在茱恩心中燃起了復仇的星星之火,就算日子一天比一天艱辛,還是盡可能活下去,等待復仇的時機來臨。
無法超越首季的精彩,卻穩居水準之上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首播後,隨即成為年度代表劇集,更是連年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與金球獎的肯定,飾演女主角茱恩的伊莉莎白摩斯同時也憑著本劇獲得艾美獎與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改編影集完全將瑪格麗特愛特伍筆下的病態世界刻劃地真實生動,每一幕描繪使女遭性暴力虐待的殘酷過程寫實到令人怵目驚心,即便是虛構故事,卻存在著現實的倒影,使得《使女的故事》當年直接被譽為「最真實、最驚悚的恐怖片」。
《使女的故事》後續幾季儘管有走下坡的趨勢,尤其從第四季開始,劇情節奏變得更慢、更沉悶,且多數時刻都聚焦於茱恩的內心戲,加上一次次失敗的反擊與革命行動越是叫人心灰意冷,因此會需要花些心思與耐性才能熬過劇中那種被剝奪一切的憤慨、痛苦,以及受困在父權思想的絕望。

雖然《使女的故事》第四、五季有點歹戲拖棚,但在看完最終季後,或許比較能諒解為何前面花如此多篇幅來交代茱恩復仇的經過,畢竟要影響一個早已被灌輸醜陋思想的人並非容易的事。整齣劇稍微冗贅的篇幅一方面寫實交代革命之路的漫長,另一方面也讓人看見愛與善在人們心中造成的微小變化是有機會改變世界,更讓第六季能重拾緊張刺激的快節奏,其中安排的大轉折也滿足了復仇的快感,同時兼具戲劇與情感張力,讓人輕易地就被其中滲出的溫暖給感動。《使女的故事》第六季不只是完整整齣劇的最後一塊拼圖,也給了忠實劇迷最圓滿的交代。
母愛的天性喚醒人性的良善
《使女的故事》以「使女」作為出發點,探討原先被階級地位分化的女性,是如何被感化而從仇敵變成同一戰線的盟友。曾深受基列共和國教義影響的大主教之妻賽麗娜與掌管使女的莉蒂亞嬤嬤,過去盲從滿足父權與極權專制的教條,成為為虎作倀的怪物,不但成為加害者,更是將同為女性的使女、女傭推入火坑,百般阻撓茱恩掀起的叛變。
然而,當賽麗娜擁有自己的孩子、莉蒂亞嬤嬤逐漸將一名使女當作女兒般照顧時,為了守護兒女願意赴湯蹈火的母性喚醒內心深處的良知與同理心,加上命運的糾纏讓她們徹底明白基列共和國假借信仰名義殘害女性以滿足貪欲的罪惡,讓她們徹底轉念,選擇衷於人性良善,希望以愛改變殘破不堪的世界,只為了讓兒女能平安長大。這也成為《使女的故事》第六季最具張力之處,儘管已隱約從她們眼裡的恐懼察覺到內心的動搖,卻完全猜不透她們是否會選擇參與革命,抑或像過去一樣繼續助紂為虐。

她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使女的故事》最終大結局停留在茱恩決定離開庇護所,選擇拋下親人繼續抗爭到底。她不只要正式推翻基列共和國,還要找回被強行擄走的女兒漢娜。本劇以開放式結局作結,雖然引來兩極評價,但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暗示現實社會尚未結束的性別平權革命。
父權主義仍潛藏在主流意識中,基列共和國就是未來的借鏡,因此不該草率地以假想的美好結局作結,反倒應該宣揚就算為性別平權及自由而生的革命尚未成功,絕境之中總能盼見希望,這正是《使女的故事》想傳遞給觀眾的訊息,讓現實中的我們能與故事中的她們一起攜手完成真正的結局。
責任編輯:盧郁安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