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 韓國戀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終於迎向完結,隨著集數的釋出,社群熱度也快速升溫。《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找來一群「母胎單身」的參賽者們,讓觀眾和主持人一同陪著他們體驗戀愛的酸甜苦辣,逐步擺脫社交恐懼。
當然,節目中一大看點,就是男嘉賓們「戀愛教科書反面教材」的舉動,引起不小的話題。
其實回溯過往韓國的戀愛實境節目,像是《單身即地獄》、《換乘戀愛》、《伊甸園》每出新季度必引起轟動,甚讓戀綜玩法大升級!《戀愛兄妹》、《出神入化的戀愛》、《我們結婚,好嗎?》,分別以兄妹、玄學及 LGBTQIA+ 為題材建構節目內容,同樣引發不少話題。
究竟為什麼韓國這麼瘋戀綜呢?一起更深入討論看看吧!

沉浸在「結局未知」氛圍裡,戀綜的反轉總是來得措手不及
近年韓國綜藝節目興起真人實境秀,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沒有刻意安排的劇本,出演者反應會如實展現在鏡頭前,他們的反應越即時,觀眾的沉浸感越強烈。
愛情故事總讓人好奇接下來的劇情,原以為是圓滿結局,卻突然偏離軌道,甚至留下懸念,而痴痴等待結局時,可以說是度日如年。尤其「戀綜」是會有最終配對結果的,出演者間的化學反應牽動著觀眾情緒,忍不住預測結局,卻可能被突如其來地反轉搞得措手不及,連製作單位都無法預測最終結局,這種氛圍更容易讓人沉浸其中。

素人比明星更有共鳴
韓國過去曾有偶像出演的戀綜《我們結婚了》,找來當紅男、女偶像組成假夫妻上演結婚生活,當時播出後引起廣大迴響與關注,不少螢幕 CP 至今仍讓粉絲們津津樂道。但近年來韓國社會對偶像的標準日益嚴苛,異性間的互動被放大關注,偶像談戀愛已成為禁忌,更不用說出演戀綜了。
另一方面,對節目製作組來說,邀請偶像出演是筆高額費用,還有與經紀公司間的溝通成本、觀眾輿論方向等,對製作組來說是高風險、高成本,相對來說素人更好操作。
戀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的情感流動,素人出演者更靠近觀眾本身,使得節目更加真實,在觀看他們的處境、想法時,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戀愛經歷,或是將自己置身於其中思考:「如果這狀況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怎麼做?」,一旦觀眾產生代入感,共鳴就更強烈了。
在戀綜尋求「間接戀愛」,滿足對愛情的渴望
2024 年韓國一間數據公司,針對國內18至49歲未婚男女進行調查,高達 62.4% 沒有進行中的戀愛關係,專家根據調查結果指出,韓國就業市場低迷、物價飛漲等經濟問題,都是造就民眾不想談戀愛的原因。
雖然談戀愛、願意結婚的年輕人減少,但大部分人對浪漫關係依然嚮往,透過觀看戀綜,則能間接滿足對愛情的渴望,就像看美食吃播節目來滿足某部分的口腹之慾一樣。將自己投射在出演者身上,感受戀愛的緊張、刺激、心動、困擾、挑戰,能刺激戀愛多巴胺,卻不需要真正付出精力去談一場真正的戀愛,完全沒負擔。

媒體世代助長「愛」的焦慮,戀綜成延伸舞台
身在媒體世代的年輕人,資訊大量流通,尤其韓國文化發展快速,且影響力極深遠,K-pop、韓劇都塑造浪漫、理想化的戀愛模樣,加上社交媒體互動頻繁,減少了人與人間的實際互動,都助長愛與被愛的焦慮,此時真實性更高的戀綜就成了年輕人的延伸舞台。
藉由戀綜「觀察」別人怎麼談戀愛,除了真人間的情感交流,能更明確知道自己的理想對象,甚至提前預習戀愛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困難,又能滿足如何解決感情問題的好奇心。
相較電視劇,戀綜劇情發展更迅速
戀愛型電視劇雖然同樣能有代入感,不過一齣電視劇動輒16集,主角們還需要遭遇各種危機,才能繼續談戀愛。相較之下,戀綜通常集數更少,且劇情節奏緊湊。每檔戀綜平均有五男五女參與者,觀眾可以同時見證多達十個角色的劇情線,更專注在愛情關係,當中不斷交織變化的配對,也讓故事線更多元,所以不太會有沉悶時刻,對觀眾來說更具吸引力。

站在上帝視角看戀綜,人人都能品頭論足
戀綜給了觀眾很大的介入空間,誰比較好看?誰個性更好?誰做了地雷舉動?某一對感覺不是很適合……,每個人都能站在上帝視角觀察,侃侃而談自己的偏好與感受,出演者的任何言行及小表情都會被無限放大,社群媒體上充斥各種觀點與爭論,當觀眾發言空間大、討論度高,節目自然就有熱度。
或許戀愛實境節目存在的價值,已不完全是娛樂或感官刺激,而是更深層次的在觀看過程中,陪伴出演者一起理解愛情的模樣、一起成長,看見別人怎麼愛、也更理解自己想要怎麼被愛。
責任編輯:周昱璇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