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最風光的電影可能是《罪人》,因為它是至今12年來唯一一部票房突破2億美金的原創電影。上一部打破2億美金票房記錄的原創電影,是2013年的《地心引力》。這兩部原創電影之外,高票房電影無一不是續集、改編作或系列作。原創電影已經很少了,能獲得主流大型片商青睞,願意投入高成本製作的例子就更少了……當然,這也不能保證它們能獲得觀眾喜愛。
這樣說來,今年慶祝上映15週年的《全面啟動》,就多了一層紀念意義:這部原創電影,沒有續集,不是改編,而它對好萊塢與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至今如是。
平凡類型的不凡包裝
一群小偷準備潛入目標的夢中,改變他的夢境進而改變他的認知,他們不斷在夢境裡穿梭,最後任務成功。這聽起來是部「劫盜電影類型」(heist movie) 的點子,而這個類型是一位102歲的大前輩——1903年就誕生一部12分鐘的劫盜電影《大火車劫案》。
但歷史悠久,也就代表誰都能拍劫盜電影。主流、獨立、與二流片商都拍過大量的劫盜電影,而上述這個提案,聽起來並沒有特別的吸引力——特別這群小偷主角還不是潛入某間銀行,而是非常故弄玄虛的「夢境」。這聽來有點科幻味,而科幻電影可不是票房萬靈丹。

你當然清楚,上述這段劇情大綱就是《全面啟動》的大綱(非常簡化版)。它並非來自某位科幻大家或犯罪小說家的手筆,而是來自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此前他在自導電影裡擔任編劇工作的作品共有六部,但僅有第一部《跟蹤》是自己獨立編劇,其他包含《記憶拼圖》、《頂尖對決》或《黑暗騎士》等等,全都有諾蘭的小說家/編劇弟弟強納森諾蘭參與撰寫劇本。而《跟蹤》可是《全面啟動》12年前的作品了……克里斯多福大丈夫?
華納與諾蘭之間如「戀情」般的甜蜜開端
沒問題的,在諾蘭與華納影業之間的濃情蜜意前,這不算是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說,《全面啟動》能成為原創電影史上的奇蹟之作,全都得感謝這段「諾華戀」……與這段戀情的愛情結晶:「導演品牌」。

60年代之前,是好萊塢的「大片廠時代」。電影公司就像一座巨大工廠,聘請大量內製員工。導演與演員也都是電影公司的員工,他們簽下合約,不能私下到其他電影公司工作。華納影業是好萊塢歷史最悠久的電影公司之一,當大片廠時代在60年代逐漸沒落,華納影業自然也得改變製片形式——但很有趣的是,他們依舊喜歡與導演締結堅固的合作關係。
最好的例子便是克林·伊斯威特,他還是演員時就已經是華納的頂級天王,而當他開始執導工作時,華納依舊一路支持。這種緊密合作關係持續了數十年,觀眾都已經習慣,先看到華納影業的廠標,再看到克林伊斯威特持槍的臭臉。而到了21世紀,華納影業找到了一位更年輕的對象:那就是成功復興蝙蝠俠文化的黑色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只能用戀愛,來形容這位導演與這間主流片商之間的關係。華納與諾蘭合作的《蝙蝠俠:開戰時刻》就像是場互相探索的初次約會,儘管不到盡善盡美,但口碑不錯——這是當時史上成本最高的蝙蝠俠電影,但表現卻與《蝙蝠俠3》差不多。
而下一部作品《頂尖對決》就降低了成本(改換約會形式),但口碑卻有更大的迴響。直到再來的《黑暗騎士》……這就不用多說了,華納已經對諾蘭優質的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管是花大錢或是小錢,他都能讓觀眾滿意,那麼,他難道不是一位可以託付終身(大預算)的好男人嗎?
空頭支票背後的無限信任
2008年7月16日《黑暗騎士》上映,短短 7 個月後,華納就買單了上述你覺得不太靠譜的《全面啟動》點子,而且是張超過一億美金的支票。好萊塢業界有個關於這場熱戀的笑話:華納開給諾蘭的支票,其實是一張空白支票。隨便諾蘭填多少,華納都會買單。無論諾蘭有什麼點子,華納都會買單。華納影業的百年歷史,積累了好萊塢大量智慧,它可以是諾蘭千奇百怪點子的最佳後援,而且華納毫無疑問地通通買單。
2008~ 2020年是諾華戀的巔峰期,也被戲稱為空白支票時期,但空白支票無法形容他們之間的緊密,因為華納給出的自由不只與錢有關。
例如華納影業在諾蘭開拍電影前,就給予諾蘭「最終剪輯權」(這是全球所有導演夢寐以求的終極權力,他可以決定觀眾最終看到的電影樣貌);諾蘭電影有長達四周的「院線獨占期」;其他還包括,因為諾蘭酷愛IMAX,因此製片過程裡所有IMAX製作相關費用(包括拍攝與後製時的費用),華納都可以額外補貼。
一段戀情裡總有僅有兩位當事人才知道的祕密,空白支票時期裡華納給予諾蘭的福利,究竟有多少?以上應該只是一部份而已。但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看得出華納對諾蘭的深厚情意,而反過來,諾蘭給了華納一部又一部的高票房電影。
而《全面啟動》如此獨特,諾蘭並沒有透過改編或是製作系列電影的方式,打一張不會讓華納失望的安全牌。相反地,他推出了自己規劃十年的原創故事,頗有白手起家的豪氣。

超越銀幕的文化現象
在《全面啟動》的大量宣傳物上,華納公關都打上「來自《黑暗騎士》導演最新力作」的標語,很明顯這是要拉蝙蝠俠來為諾蘭站台。但是,諾蘭很快就不需要蝙蝠俠了。
《全面啟動》快速將全球觀眾拉入一個極其巨大的漩渦,它並不是一部「走出電影院就忘了」的無腦電影。2010年初,Facebook造訪人數首次超越了Google,社群網站正在蓬勃發展,而它立刻成為觀眾討論《全面啟動》的最好去處——在台灣可能是各大大專院校的BBS論壇。
這篇文章不會跟你討論《全面啟動》的劇情與陀螺——因為我五年前已經討論過了。重點是討論這件事,令《全面啟動》的娛樂性蔓延到了大銀幕之外。當然你會說,《魔戒》或《哈利波特》這些全球熱門電影也會興起討論潮,但《全面啟動》不一樣。
《全面啟動》是一部原創電影,它前無古人,不存在「原著黨」這種等著曬書秀設定的族群。唯一能站出來的專業人士除了專業竊賊(這還是一部劫盜電影),就是心理學家、神經外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或神經生物學專家。排除這些專家,所有觀眾幾乎站在平等的討論基礎上,這些劇情討論不會陷入「原著才是對的」的偏差方向,而是直接就《全面啟動》玄幻的劇情討論。
而這些專家的介入,則讓這些討論增添了科普效益。這讓討論《全面啟動》變得更豐富、獲得更多電影以外的知識……這也許是多年來罕見的優秀討論電影景象。
導演品牌概念的崛起
《全面啟動》起了個頭,奠定了諾華戀的相處模式:華納開出空白支票,而諾蘭製作高成本原創電影。這種模式很快就產生了一種概念:導演品牌。一如《全面啟動》很快就不需要蝙蝠俠站台,諾蘭本人漸漸成為了諾華戀的唯一招牌。
「諾蘭電影」這四個字深植於全球大量觀眾的夢中,這比宣傳這些電影有哪些巨星主演更有效。《敦克爾克大行動》甚至沒有能扛票房的大明星;而馬修麥康納在《星際效應》之前,已經超過十年沒有任何主演電影賣座……但這些都不重要。

諾蘭已經是華納的人了,沒人能破壞他們的感情,但是,其他主流片商也可以找尋自己的導演品牌。例如環球影業與喬登皮爾之間的合作關係,幾乎是仿造諾華戀進行的。皮爾一樣僅產出原創電影,而環球影業大力支持。這種形式說來簡單,卻需要導演與片商之間的信任(跟愛情更像了)。
一位導演是否能適應這間電影公司的製片文化?他是否願意持續製作大成本電影(必須付出更多執導以外的管理心力)?這都因人而異。更重要的是,觀眾是否會持續信任這樣的品牌?持續願意掏錢看這個品牌的電影?
諾華戀破裂,諾蘭轉投環球懷抱
2020年華納宣布2021整年電影串流同日上映上架 (day-to-day),諾蘭公開重砲批評華納的串流服務HBO max是「業界最爛的串流服務」,導致合作20年關係破裂,諾華戀以諾蘭出走環球影業作結。
這不是《全面啟動》能預言的結果,而諾蘭將他的《奧本海默》帶到環球後,依舊以大成本(一億美金)與大卡司等製作傳統開發,而這部電影也依舊是該年票房最亮眼的大作——諾蘭的導演品牌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換了家公司,而事實上大多數觀眾並沒有意識到其中差別。
諾蘭明年將上映的新作《奧德賽》,與《全面啟動》相同,編劇僅有諾蘭一人——儘管他把荷馬也列為編劇,但荷馬應該無法跟他一起修改劇本。諾蘭品牌明顯依舊堅固,從一部荷馬史詩電影現在仍然造成討論風潮就看得出來(去年雷夫范恩斯主演的奧德賽電影《The Return》則乏人問津)。
但是,《奧德賽》會是一部改編電影嗎?或仍然是一部原創電影呢?從《奧本海默》改編自《奧本海默》這點看來,也許諾蘭已經開始嘗試原創題材以外的路線。
諾蘭原創電影的投報率分析
《全面啟動》之後,諾蘭牌推出了《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與《天能》三部華納電影,這三部電影的投報率 (ROI) 平均為4.7倍,略高2006~2021年華納出品原創電影的平均ROI(4.2 倍)。
但是,諾蘭牌的特質是成本高,票房也高。即便ROI高,但投入成本少,代表收益也無法太高。例如ROI高達7.2倍的《地心引力》,扣除成本後的利潤為6.2億美金,比起ROI較低(5.2 倍)的《全面啟動》,利潤少了五千多萬美金。

四部諾蘭牌電影為華納帶來最多18億美金的利潤,這是好萊塢令人注目的一課。如今,據說華納在兩部《沙丘》電影後,將全力與丹尼維勒納夫塑造他的導演品牌——傳奇影業將資助丹尼在《沙丘:救世主》之後的新電影《Nuclear War: A Scenario》,屆時也將由華納發行;而諾蘭也將在明年迎接觀眾對他的再一次忠誠測試,並且《奧德賽》預算已經飆昇到2.5億美金。
當我們再看一次《全面啟動》,除了再次感動(或燒腦)之外,不妨想想,這部電影為好萊塢帶來的這些巨大影響。
責任編輯:周昱璇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