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篇英國BBC文章探討了自古以來,舉凡童話故事以及經典文學皆揭露的問題——女性與自己教育程度或社會經濟地位低於自己的對象戀愛,這種「常態」稱之為「高嫁」(Hypergamy)。
然而,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出在美國異性婚姻的受訪者之中,約24%的女性教育程度高於其配偶。當今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多於男性,社會學家認為這是現代富裕社會的一個特徵,這讓我聯想到2009年上映的英國劇情片《名媛教育》,當時看完的心得正是:讀書的重要。

《名媛教育》改編自記者琳恩巴柏(Lynn Barber)的自傳《這堂課:愛過的人, 教我的事》,電影描寫60年代的倫敦,16歲的珍妮目標是考上牛津大學,在一次管樂隊排練結束後,沒帶傘的珍妮在路邊等公車,此時開著車的大衛停下車,跟珍妮表示自己是音樂愛好者,不忍心看到她的大提琴淋濕。有些戒心的珍妮將大提琴放進車裡,自己則在車旁邊走著,但隨著雨下越大,珍妮最終也坐進車內。
在送珍妮回家的路上,兩人討論音樂,而珍妮透露自己非常期待上大學,上大學就不用被父母管教,只需要看想看的書、聽想聽的音樂、欣賞名畫、看法國電影,還有和學富五車的人交談。大衛抽著菸,眼裡滿是溫柔地表達同意。
故事的接下來,是大衛送了鮮花到珍妮家,並在一次巧遇後一起欣賞音樂會、享用高檔餐廳晚餐,後來還參加藝術品拍賣會與參觀牛津大學,甚至在珍妮17歲時生日向她父母表示要帶她去巴黎慶祝,不僅獲得父母的同意,大衛還向珍妮求了婚。

有一段我印象很鮮明,珍妮從巴黎回到學校後,將香奈兒香水作為禮物送給她最崇拜的老師,可老師回絕,告訴珍妮她天資聰穎不該放棄學業,倘若收下了香水也代表自己成了毀掉她的同謀。
對珍妮而言,大衛的出現意味著另一種幸福的人生,不用努力讀書就可以輕鬆實現心中的夢想,一切的一切都看起來好浪漫,為此她輟學,將牛津大學拋到腦後。好景不常,珍妮無意間發現大衛是有婦之夫,儘管哭著大吵,對方說會為了她離婚,卻從此杳無音信。
絕望之中,珍妮怪父母沒及時伸出援手,也怪大衛的友人沒說出真相,可事實是珍妮也因說了謊,才讓父母對大衛本性一無所知。

在《名媛教育》中飾演珍妮的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早在六歲那年看到哥哥參與學校的戲劇演出,便激發了她對表演的興趣,更積極地求老師讓她參與演出。即使學生時期大量參與戲劇活動,父母仍然不支持她的表演之路,就連偷偷申請的 3 間位於倫敦的戲劇學院也都落榜,然而凱莉墨里根並不氣餒,最終試鏡了《傲慢與偏見》,拿下班奈特家小女兒的角色。
展開演藝之路的凱莉墨里根,24歲從逾百名演員中脫穎而出,擔綱演出《名媛教育》的珍妮一角,同時也是其首次擔任主角,並憑藉著細膩且富有層次的演技,一舉入圍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另外,飾演大衛的彼得賽斯嘉(Peter Sarsgaard),演繹了紳士的浪漫,而他同時還是《孤兒怨》裡的老爸,因此讓許多觀眾有了渣男的印象,近年來則以電影《記憶》榮獲第80屆威尼斯影展影帝。《名媛教育》的導演則是來自丹麥的瓏薛爾菲格(Lone Scherfig),她善於刻畫女性視角與捕捉人物情感,其代表作包括《真愛挑日子》、《紐約茶館》等等。
導演表示,自己也被電影中反社會人格者給吸引,甚至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也想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投入當下的生活、體驗刺激;還是努力讀書,為自己迎來豐碩的未來?
有觀眾指出,《名媛教育》與經典文學《簡愛》有所呼應,像是主角皆是出身自英國中產階級家庭、愛上比自己年長的男性,以及她們都追求自由和獨立。讓我們回到《名媛教育》的結局,珍妮最終選擇重拾書本,在老師的協助下得以繼續學業,並靠自學的方式如願考進牛津大學。對於終於看清現實的珍妮,老師緩緩地說,妳整個人感覺成熟而睿智。
而珍妮淡淡地回應:「我感覺自己老了,但並不是很有智慧。」

在那個年代,雖說女性擁有學歷是爭取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實際上是讓自己更有機會認識未來的另一半,找到養得起自己的男人。珍妮最終了解到,教育的意義是來自個人的努力,更是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並且尋得心靈上的自由。
這與過去刻板印象中,將女性高嫁視為一種理想狀況相反,而隨著性別意識的崛起,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多於男性,如今女性選擇條件比自己低的另一半成為了新常態,社會學上將其稱之為「下嫁」(Hypogamy)。你,怎麼看?
文字:POTATOSUMMER
責任編輯:盧郁安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