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我在市場、菜攤、五金店常見的那款紅綠藍橫條、半透明的提袋,在外國遊客眼中竟是超有味道的「台灣LV」?這款被稱為茄芷袋(Gaji bag)的尼龍手提袋,不僅實用耐用,更充滿濃厚的台味,成為不少外國旅客來台必買伴手禮。但是你想過它究竟是哪來的?又為什麼會突然登上國際舞台,成為海外朋友爭相收藏的小物嗎?
茄芷袋以前是草編、超費工產量又稀少?
茄芷袋相傳起源於臺南市後壁區菁寮里,最早並不是塑膠材質,而是採用當地三角藺草手工編織而成。藺草在收割後,需要經過曝曬、壓平、滾壓米糠等處理,才能順利編織,且每人每日最多僅能完成5、6個袋子,售價僅2、3元,非常費工;功能上可用作採買、運送茶葉、水果或蔬菜的容器。1971年之後塑膠製品興起,茄芷袋的製作材料,也從易受潮發霉的藺草轉變成了耐重、耐磨、防汙與可水洗塑膠尼龍布,開始漸漸被廣泛應用。其最經典的配色由紅、綠、藍三色橫條組成,也成為日後大家相當熟悉的茄芷袋招牌標誌。

而茄芷袋名稱來源據說是借自日語「かぎ針編み(kagibariami)」,意指編織方式,中文譯成茄芷或加薦,台語讀作「ka‑tsi」,英文則稱「Gaji bag」。韓國遊客則習慣稱為「台灣傳統袋」(대만 전통 가방),或按中文發音直譯為「茄芷袋」(치에즈따이)。
日韓觀光客瘋狂掃貨,因為它具「台味」又實用
近年由於復古風潮崛起,許多文創品牌開始以茄芷袋為主題,設計改造推出各式周邊商品,從水壺袋、便當袋、零錢包應有盡有,顛覆傳統使用習慣。茄芷袋也一舉從「俗氣的阿嬤袋」翻紅,成為文創市場裡深受民眾喜愛的人氣商品。而也因其鮮明的紅綠藍橫條配色,象徵濃濃台味,更成為日本、韓國遊客來台掃貨的熱門品項。

如今走過街頭、傳統市場、夜市,你很可能見到各式茄芷袋同行:有人提著復古紅綠藍大袋裝菜,有人背著小巧文創款裝筆電,有人手拎杯袋款裝飲料,也有人用它當作隨身包包;你會發現他們不只是拎著日常用品,更是將台灣的人情味與生活記憶一同把包帶走。身為台灣人,你還沒擁有一咖自己的茄芷袋嗎?該補貨啦!
延伸閱讀
- 不入手就TAIWAN啦!可口可樂「同諧一起玩 旅行包組」7-11限量開賣,時尚紅黑護照包還附折疊購物袋
- 「CAFE!N x 不二家」聯名時髦又可愛!草莓OREO奶昔必喝,復古水果攤花袋、撞色帆布包超百搭
- 從鳳梨酥到乾拌麵,外國遊客推薦必買5大台灣伴手禮!
本文初稿為Roomie國際中文版使用AI編撰
責任編輯:王瀅瀅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