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絕地救援》(The Martian)裡,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火星上用馬鈴薯和自己的排泄物當肥料,在荒涼無垠的紅色星球上種出一整批作物嗎?當時不少觀眾驚嘆這場「外太空種田」的想像力,如今,這樣的情節正在一步步從銀幕走向真實。由義大利太空總署與三所大學共同發起的「月球米計畫」(Moon Rice),目前正致力研發一種專為太空生活打造、身高僅10公分的超矮稻米,希望有一天能讓太空人在月球或火星基地上,吃到自己親手栽種的米飯。
《絕地救援》中的太空種田畫面成真!義大利太空總署的「月球米計畫」

現階段的太空任務,多仰賴從地球預先運送上去的即食料理與冷凍乾燥食品。這些食物雖然在保存性、運輸效率與空間利用上都有極高的實用性,也能支援短期任務所需的基本熱量,但長期下來卻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它們多半經過高度加工,營養組成偏單一,缺乏新鮮蔬果中重要的維生素、抗氧化物與膳食纖維;其次,口感重複、缺乏變化,難以喚起食慾與滿足感,對太空人身心健康構成隱性風險。更不用說,在長期隔絕地球的封閉環境中,飲食不只是補充能量,更承載著慰藉情緒與延續人類文化的心理作用。
隨著太空探索逐漸從短暫出差式的任務,邁向在月球與火星建立永久基地的目標,人類的飲食需求也進入全新階段。太空人不僅要吃得飽,更必須吃得營養、吃得安心、吃得開心。這也正是「月球米計畫」(Moon Rice Project)所著眼的未來想像——研發出一種能在極端條件下穩定栽種、體積精巧、高營養密度的全新稻米品種,成為下一代太空人的日常主食,甚至可能是第一種在外星球穩定收成的糧食作物。
除了改變稻米的體型與成分,還要想辦法「欺騙」移居太空的植物

要讓稻米順利在太空艙中生長,首要難題就是「空間限制」。即便是地球上經過矮化處理的稻米品種,其體積對於密閉艙室來說仍然過於龐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開始從眾多突變品系中篩選,尋找能將植株高度控制在僅約10公分的新型超矮稻米。這樣的尺寸,幾乎就像一支直立的智慧型手機,不僅節省空間,也更易於管理與收成。
除了空間上的挑戰,還有一項來自「無重力」的基本難題。地球上的植物依靠重力感知上下方向,進而調整根與莖的生長方向,但在太空艙的微重力環境中,這項機制會完全失效。為了模擬這樣的條件,研究團隊特別設計旋轉裝置,使植物在受力均等的狀態下無法辨識方向,藉此觀察其生長反應與發育表現。這些實驗不僅有助於提升作物在外太空的存活率,也為未來太空農業的技術標準打下基礎。
此外,為讓太空人吃得更營養,研究團隊同時也著手提升米粒中的蛋白質含量,藉由增加富含蛋白質的胚乳比例,讓這款「月球米」不僅是單純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更成為能提供均衡營養的太空主食。
不只能吃飽!在月球上種田對太空人有什麼好處?

有趣的是,除了可以拿來吃之外,在外太空中親手種植稻米,對太空人來說也有許多益處。
太空旅行的孤獨與壓力,可能比地球人想像得更嚴峻,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機會親手照顧一株植物,看它慢慢發芽、成熟、收割,對太空人來說,不僅是補充能量,更是一種療癒。正如義大利太空總署研究人員所說:「營養與精神的雙重滋養,能降低錯誤發生的機率,也讓太空生活更接近地球的日常。」
雖然這項計畫是為太空而生,但其實也間接回應了地球當前的糧食挑戰。當極端氣候、乾旱、貧瘠土地讓農業逐漸面臨瓶頸,這種小體積、高效率、高營養的作物,未來也許能在沙漠、高山甚至戰地發揮關鍵作用。月球上的米飯,或許將來能成為人類糧食永續的新解方。
資料來源
- Moon-Rice Could Soon Sprout in Space, Adding a Fresh Ingredient to Astronauts’ Diets
- Lunar Astronauts Could Eat “Moon Rice”
- Long-Term Space Nutrition: A Scoping Review
- This tiny rice plant could feed the first lunar colony
- Tiny rice plants could help astronauts grow food in space
- 義大利「月米計畫」開發 10 公分超矮稻,月球基地將自給自足?
延伸閱讀
- 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太空釀造:旭酒造推出限量一瓶、要價一億日圓的宇宙清酒——獺祭MOON
- 宇宙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可能有一點火藥、一點燃燒的金屬,還有杏仁餅乾的烤焦味
- 太空中漂浮的「開心農場」:為了讓太空人吃新鮮蔬菜,NASA成功在外太空種出萵苣
文字整理: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