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樣隨意走進街角的相機店時,而這次門口的故障品箱中其中一台外型方正的小巧底片相機格外吸引我,就是這款Canon在1960年代推出的隱藏版名機「Canonet Junior」。雖然觀景窗已經起霧,鏡頭內也佈滿灰塵,甚至連對焦是否正常都無法確定,整體看起來有些靠不住,儘管如此,我卻在第一眼就愛上了它,回過神時,已經能清楚感受到它沉甸甸地躺在我手心裡的重量了!
小巧、可愛又有些不可靠的夥伴

「Canonet Junior」體積不大,勉強可以放進口袋裡,方正的外型卻略顯粗獷的轉盤與控制桿設計,讓它看起來非常討喜。

不過它並不只是外表可愛而已,金屬機身的質感,以及握在手中那種紮實的重量,都讓人感受到它是一件真正的「工具」。

與其說它是相機,我覺得更像是一台小巧的機械錶,像是捲片桿轉動時會發出輕微沙沙聲,按下快門後則會傳來「咔噠」的機械聲響,在指尖輕輕跳動。
連這些聲音彷彿都封存著那個年代的氣息,從沒想過這樣一台單純為了「拍照」而設計出來的機器,竟會變得如此惹人喜愛。

能不能拍出來,全靠運氣
裝上底片後,我就在自家周邊或城市裡隨手拍下那些吸引目光的景物。

拍出來的結果,大多非常模糊,不如說是,對得準焦的照片反而比較少。

原本這款相機是透過區段對焦(zone focus)來進行基本對焦,應該是能拍得不錯的,但這台的觀景窗已經完全霧化了,只能根據鏡頭的焦距與光圈進行目測,按下快門。

即便如此,我也覺得沒關係,反而是那種模糊的感覺、光線的擴散、甚至出乎意料的曝光效果,都讓人感受到某種「偶然的藝術」般的韻味。
完成的照片中,呈現出有點懷舊色調的風景,以及彷彿時間染上痕跡般的光線。

我還故意打開相機背蓋讓底片曝光了一些,那些畫面看起來也非常有味道,就像是直接對著回憶按下快門一樣!

底片與沖洗費雖然負擔不小,但還是想拍下去
當然這種拍法的成本不便宜,加上底片費、沖洗與數位化,常常一捲底片就要花上3,000日圓以上。
每一張照片的成本高昂,自然無法與手機的「無限拍」相比,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想再放入一捲底片。

正因為無法「隨便亂拍」,才讓「想拍」的心意更加明確而純粹。

因此誕生的每一張照片,對於拍攝者來說,甚至對觀賞者來說,似乎都蘊含著某種特別的意義。
上傳到SNS後,經常被問到用什麼拍的
把沖洗好的照片上傳到社群媒體後,常常有人問我:「這是用什麼拍的?」

那種畫質不會過於銳利、適當的景深模糊、以及略帶懷舊的氛圍,好像有種手機濾鏡或應用程式也無法呈現的「氣息」。
當我告訴他們「是用故障品的Canonet Junior拍的」時,常會聽到「這麼老的機器竟然還能用啊!」的驚嘆。
但其實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包括「是否還能拍得出來」這種不確定性在內,都是這台相機的魅力所在!

也許總有一天會壞,但就在那之前——
畢竟它原本就是一台故障品,什麼時候會不能快門都說不定。但正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我反而更想珍惜它。
說不定今天按下快門的這一張,就會成為這台相機的最後一張照片。

帶著這樣的想法轉動捲片桿、輕輕按下快門,那段時光便顯得格外奢侈。

如果你有些厭倦太過完美的照片,那麼這樣一台「不完美的相機」,也許會是個不錯的夥伴。
我想,今天也和「Canonet Junior」一起,來去散步一下好了!
延伸閱讀
- 別於數位相機的復古質感令人著迷!用「PENTAX 17底片相機」封存值得紀念的瞬間
- 重新發現底片魅力!Fujifilm「NATURA CLASSICA 底片相機」讓我重燃攝影熱情
- FUJIFILM富士「X-T5」根據氣氛選擇底片模擬,用數位相機也能拍出底片質感!
◎本文經 Roomie 日文版 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作者為山科 拓郎。
本文初稿使用 AI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