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查克史奈德執導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 2013) 和《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2016) 那種末日般的沉重風格,詹姆斯岡恩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超人》電影——明亮、樂觀且充滿溫情。

電影開場確實有段驚心動魄的畫面:超人(大衛科倫斯韋 飾)首次嘗到敗仗滋味,從天空重重摔落在冰雪覆蓋的荒地上,鮮血濺在白雪上。但這只是暫時的低潮,超人吹口哨呼喚他的忠實夥伴氪普托,這隻可愛的超級狗立刻趕來,將主人拖回孤獨要塞。在那裡,機器人助手們為他進行治療,透過陽光照射恢復體力。
不過超人顯然等不及完全康復,就急著返回大都會,準備迎戰剛剛打敗他的敵人——一個名為「波拉維亞之鎚」(Hammer of Boravia) 的巨大機械怪物。

雷克斯路瑟的陰謀與網路霸凌
事實上,這個機械怪物背後的真正主使者是超人的老對手雷克斯路瑟(尼古拉斯霍特 飾)。現在的雷克斯是科技大亨兼軍火商,他一方面向美國盟友波拉維亞出售武器,另一方面也在五角大廈有人脈關係。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東歐國家波拉維亞準備入侵鄰國賈罕普爾 (Jarhanpur)——一個軍力薄弱、以有色人種為主的小國。超人挺身而出保護賈罕普爾,卻被雷克斯利用,策劃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網路抹黑戰。「#超級間諜」、「#超級屎」等惡意標籤在網路上瘋傳,超人的聲譽一落千丈。而這時,雪上加霜的是,超人的女友露薏絲蓮恩(瑞秋布羅斯納漢 飾演),因在家的一場「獨家訪問」也鬧得不是很愉快。

接著,雷克斯還公開了一段影片,內容是超人的生父母說他們送兒子到地球不是為了拯救世界,而是為了征服地球,超人心中一直認為爸媽是送他來服務地球人的信念,瞬間被砸個粉碎,正好也給了雷克斯更棒的進攻機會。

缺乏深度的角色發展
這樣的設定其實很有潛力,但可惜的是,超人在經歷這些挫折後並沒有真正的成長。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失敗,名譽掃地,卻從未停下來反思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導演岡恩沒有深入探討一個天生戰士面臨信心危機時的心路歷程,反而選擇增加更多角色:綠光戰警(奈森菲利安 飾演)、卓越先生(艾迪蓋瑟吉 飾演)、鷹女孩(伊莎貝拉莫塞德 飾演)等人組成「正義幫」,一起對抗雷克斯的陰謀。

這些新角色的加入讓劇情變得更加複雜,卻也分散了觀眾對超人內心掙扎的關注。當超人因為生父母的影片而懷疑自己的命運時,只需要回到堪薩斯州找養父母瑪莎和約翰聊聊,就能輕鬆解決這個存在危機。瑪莎告訴他,他唯一的缺點就是「心太軟」、容易哭泣、看不得別人受苦。
這種處理方式未免太過簡化了。就像求職者說自己最大的缺點是「太認真工作」一樣,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缺陷。
《星際異攻隊》模式的移植
岡恩現在身兼華納兄弟 DC 工作室聯合執行長,不過作為導演的他,過去其實是藉由拍攝漫威電影《星際異攻隊》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看似理所當然的,岡恩也將《星際異攻隊》三部曲的成功公式搬到了《超人》身上,《超人》因此變成了群體作戰片,透過多個角色間的互動、嘴砲和幽默來推動劇情。
不過,真正撐起電影的不是岡恩的劇本,而是演員們的表演。他們的演技和台詞功力為角色注入了比劇本更多的個性,特別是飾演卓越先生的艾迪蓋瑟吉,即使只有寥寥幾句台詞,也能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結果就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團隊合作版」的超人。在這個版本裡,沒有超級英雄能夠獨當一面,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超人需要同時出現在多個地方,但他從來沒有強大到能夠單槍匹馬解決任何一場戰鬥。
這確實是個主題,但可惜的是,電影並沒有深入探討這個概念,就像它沒有深入探討超人的人格危機一樣。更重要的是,岡恩版本的超人甚至不如 1978 年克里斯多夫李維版本的《超人》(Christopher Reeve) 強大,後者還有 X 光視覺和幽默感。反觀大衛科倫斯韋飾演的超人,他刻意避免了任何戲劇性或模糊性,嚴肅認真得像個「超級會計師」。
有創意,但缺乏一致性的劇情
這部「老派」的《超人》電影就像個大雜燴,把各種不同的元素和劇情橋段混在一起,有些很精彩,有些則不怎麼樣。
比如說,電影裡有個荒謬的怪獸橋段,一隻摩天大樓般巨大的類恐龍怪物死掉後,屍體竟然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完全不考慮這會給大都會帶來什麼樣的環境災難。

還有一段關於「口袋宇宙」的科幻支線劇情——就是用模擬大爆炸創造出來的迷你星際空間,需要像下棋一樣的複雜規則來管理。這個想法很聰明,但處理得很冗長,而且這種災難情節在 1965 年的 B 級科幻片《世界的裂縫(直譯)》(Crack in the World),甚至在 1978 年的《超人》裡都處理得更好。
電影也有一些很棒的橋段,比如岡恩為超人和孤獨堡壘裡的機器人助手(特別是艾倫圖克配音的那個)設計的幽默對話。還有個致敬《捍衛任務》的片段,當超人失去氪普托時,他憤怒地對雷克斯吼道:
「你把我的狗帶走了!」
在比較當代的設定中,聲名狼藉的超人受到官方懷疑,被關進一家專門收押政治犯和私敵的私人監獄。

電影的亮點與自我矛盾
當岡恩拋開道德包袱、讓想像力盡情發揮時,電影確實會迸出火花。像是雷克斯那段充滿嫉妒的獨白,華麗而尖刻,試圖與莎士比亞筆下伊阿古的毒舌相提並論。還有卓越先生透過 DNA 痕跡尋找超人的橋段,這些痕跡化身為人形大小的光環影像,相當有創意。
但岡恩有個奇怪的毛病,就是喜歡自我矛盾。他在電影中埋了許多時事暗示,比如雷克斯滿懷仇恨地稱呼超人為「外星人」和「它」,還提到超人作為外星人沒有法律權利。但是,超人不顧美國政府反對、執意拯救賈罕普爾的計畫——明明呼應了現實世界正在進行的衝突——卻被呈現為單純的正邪對決,而不是政治立場的選擇。
原本精心建立的「自由主義干預」主題,最後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彷彿不是什麼大問題。看似核心的議題,最終只是個幌子。

結語
岡恩在創造有趣角色和精彩場面方面確實有一套,但這種「廣而不精」的能力,與深入探討一個想法的全部潛力,或者細膩刻畫一個孤獨英雄的內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在電影裡,超級英雄團隊和雷克斯的反派集團在各種災難中廝殺,無辜民眾淪為炮灰,但這些路人甲從來沒有發出過自己的聲音,只是數字而已。整部電影採用俯視角度的超級奇觀模式,機械化地按照既定劇情推進,對「整體人類」展現偉大的同情心,但對主角朋友圈和敵人圈之外的任何具體個人,卻毫無興趣。

整個大都會,甚至整個世界——超人聲稱享有自由行動權的舞台——都只是背景布而已。
儘管電影不時出現威脅性的元素,《超人》給人的感覺還是像兒童電影。片中的邪惡完全沒有宇宙性或形而上的深度,岡恩的宇宙缺乏恢宏氣勢和奇蹟感。雖然電影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一個人的行為和選擇如何定義自己,但片中的超級英雄們看起來都很薄弱、受限且缺乏個性。
岡恩的想像力確實令人欽佩,但可惜的是,他浪費了最好的素材。